校園一隅

最新活動

首頁 > 最新公告 > 最新活動

11/13(三)社會實踐發表會

刊登日期:2019-11-04  
友善列印




本次社會實踐獎投稿作品多為同學們利用暑假的時間參加實習、志工服務隊亦或非營利組織參訪交流計畫的心得感想和再深入的探討,而主題內容也呈現地相當多元,從公民新聞在新聞媒體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脊隨損傷者與同儕醫療訪視員的關係建構,以及蘭嶼達悟幣與其身分認同的商業式建構,甚至遠赴菲律賓尋找移民遷移問題的癥結點,還有體驗川西藏區傳統文化歷史與現代觀光發展碰撞出的火花。同學們透過有效地時間運用來進一步探索自己所感興趣的議題、拓展自身視野並達到了社會實踐所期望的效果──知識並不只是被鎖在課堂中。

障礙不障「愛」淺談同儕醫療訪視員與脊隨損傷者的互動關係》此篇作品的完成是社學三的張舫珊同學在實習工作之餘,觀察到傷者在傷後不只生理上的傷痛,還有後續嚴重的心理創傷,而藉由「沒有人比傷友更了解傷友」的道理發展出同儕訪視員的醫療機制,從初步關係建立到雙方成為真正的好朋友的歷程中達到心理復健的效果,讓傷友能夠再次擁抱社會,同時也希望傷友們能夠走出同溫層。

本系葉欣怡教授則講評,社會實踐本身其實也是讓同學們能夠嘗試離開同溫層,去看看很多一直沒有機會看到的東西,這一點給予同學們高度的肯定。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這個制度為什麼會存在,以及該制度背後的配套措施為何?近年來社會的走向一直朝著「融合」的概念前進,但這個制度明顯是相違背的「隔離」,且或許有失敗的例子也不定,而傷者與直立人的關係也是很有趣的議題。

在《我在唐卡傳習所的日子》的發表中,社學五的游佩宣同學跳脫以往制式的簡報框架,用照片呈現在四川西部藏區的點點滴滴,無論是與當地孩子們的「唐卡」文化交流,尤其是那些為了發展觀光經濟所編排的課程,像是習得傳統技藝、漢語教學等,或是與其他志工隊員們的相處都是難以抹去的回憶,而情感的維繫也是個掙扎的心歷路程,在這次的經驗中發現要用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因為無論是哪一個人或文化,都是具有多元性的。

葉欣怡教授認為,同學以志工的身分去了那麼多地方,會產生很多反思,尤其是關於「他者與非他者」之間的融入或保持距離,會自覺的劃出同溫層,對於同學提出的文化存在「時差」的問題,葉欣怡老師則認為,文化彼此就是不同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在面對文化差異時,人卻也很難以完全客觀的角度看待對方。

社學四的董瑞欣同學長期對移工議題有相當大的關注,本次實踐則投稿《菲律賓組織參訪和大學交流》,在交流參訪的過程中也作出相對應的觀察與回饋,試圖找出移工從家園出走的原因。像是UPLiFTENFANCE組織一齊推出的「微型金融服務」只是把貧窮化約為金錢、將其扁平化,並未真正解決造成貧窮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家庭觀念上性別角色和勞動的區隔,而最後是攸關政治的利益問題,菲律賓政府藉由打擊異己、扶持跨國企業以鞏固自身政權,造成國民的生活貧窮且動盪不安;期望透過了解移工社會背景的脈絡,進一步去體諒並支持在台移工。

陳婉琪教授感嘆道,同學展現了很好的學習模範,會主動去探索自己有興趣的相關議題是很值得嘉獎的,在小篇幅內涉及了很多大問題,例如微型金融服務、毒品戰爭、土地迫遷等,每個議題都很值得研究,若以微型金融服務為例,可以試著了解它的實際運作情況為何、人是如何受惠的等等,可以多跟其他有心想要解決或面對問題的人交流這些背後問題。

站在主流新聞媒體產業的邊緣公視peopo新聞實習》是社學三的邱芳鈺同學對於大眾傳播本來就有高度興趣因而選擇了相關的實習,他發現社會學跟傳播媒體都是在挖掘你覺得重要的事情然後分享給閱聽者,只是期刊文獻與圖文報導的呈現差異,實習中除了了解如何產出新聞報導外,同時也體悟到了記者們辛酸的「不得不」,可能為了點閱率和收視率原本的實際議題可能有所扭曲、甚至聳動,即使是公民記者,如何在「吸睛」和真實之間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事。

陳婉琪教授則提出,在投入實習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強的自省和自覺是很特別的經驗。但有一點值得好奇的是,傳播專業是如何幫助媒體初學者?它教會了你些什麼?那麼這些足夠教出專業的媒體記者嗎?還是記者的污名化只因受制於那些「不得不」呢?這些都可以繼續探討的有趣議題。

最後一篇《蘭嶼達悟幣及數位身分證之實行問題調查》,是由董瑞欣同學和邱芳鈺同學合力完成,主要針對蘭嶼達悟幣及數位身分證推行的實務操作及實際成效作探討,推行的主要價值在於對蘭嶼的認同與永續經營,但出乎意料的是,根本沒有多少蘭嶼居民認同這兩項的推行,一是數位身分證並沒有實質用處還得花錢,二是達悟幣的兌換不便且可交易場所少,在推廣方式上也無法有所效用,實際上只是背後的商業操作而已,也並不是真正要凝聚起蘭嶼居民的身分認同問題,反而是理想跟現實之間的落差。

陳宇翔教授提到,整體來說,就像是「聽不懂但很炫的科技」與「美好社會」之間的拉鋸戰,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矽谷精神」與「矽谷騙局」彼此的界定,而這樣的關係存不存在呢?其中未必有是非對錯,但卻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因為在沒有明確、合理的永續計畫去運作,表示企業的目的多半是為了賺錢,雖然就這個議題而言是連組織、企劃都動彈不得。

就在同學們熱絡地討論著達悟幣如何達到原始生態或文化的永續發展,或甚至強化在地認同的同時,社會實踐發表會也漸漸來到了尾聲,期望同學們在未來依舊秉持著「小至豐富自身內涵、大至壯遊闖天下」的實踐精神,持續帶給大家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