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上一頁 社會學系系友聯絡資訊/捐款資訊

  • 系友會 Facebook

  • 信箱:電子信箱
  • 電話:02-26733936
  • 傳真:02-26739778
  • 一般捐款帳戶:
    郵局(700)
    0311360-005220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玉山(808)
    1045-940-02969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捐贈發票愛心碼:4321



  • 認捐書下載:前往認捐書下載

關於系友會

首頁 > 系友會 > 關於系友會>歷屆傑出校友

第十一屆傑出校友簡歷:陳炳宏

刊登日期:2015-11-30  
友善列印




學 術 成 就 獎


陳炳宏 學長陳炳宏


學  歷:

社會系畢業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博士


現  任: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科學院媒體素養研究中心主任


經  歷:

行政院有線廣播電視審議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新聞局衛星廣播電視審議委員會委 員、法規委員會委員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有線廣播電視事業基金 管理委員會委員

公共電視監事

中華電視公司監察人

台北市公用頻道協會理事、常務理事


特殊事蹟表現:

1. 教育部 99 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99 學年度教學卓越教師獎

3. 教育部 99 學年度第一學期全國通識課程績優計畫獎

4. 教育部顧問室 99/1、98/1、97/1 三屆通識教育課程計畫獎助

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98 學年度優良通識教師

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學卓越教師獎(2010)

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術研究傑出暨優良教師獎(2010)

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甲等及研究主持人獎勵(合計 12 次)

9. 金鼎獎報紙類最佳新聞採訪寫作獎(中時報系中時晚報「社會邊緣人」 系列報導)


感  言:

自從我被推薦參與傑出校友選拔以來,我一直在想,我憑什麼可以擁有 這項榮譽,其理由何在?老實說,我到現在心理都還不是很踏實,因為母校成立數十年來,各行各業的傑出校友比比皆是,不管怎麼排序相信也輪不到 我,因此我覺得有機會被推薦已經是個榮譽,實在不敢多想會獲獎。

直到前些日子被通知獲得此榮譽後,我開始覺得我好像得認真思考這個 問題,雖然校友會同仁很善意的催著我交獲獎感言,但我還是找不到我可以 領取這個榮譽的理由啊。

後來跟家人討論這件事,家人勸我轉 個念,有時候得獎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優秀, 是因為有許多人的努力與協助,各界肯定 的優秀未必純粹是只是因為個人的表現。 這是個很大的提醒,我開始覺得我可以代 表領取這個榮譽,因為這是大家集體努力 的成果,要感謝的人實在很多。

對於母校願意 頒這項榮譽給我,我要謝謝教導我的母校社會系師長們, 感謝他們的諄諄教誨,而其中我最想將這項榮譽與李鍾元教授分享。李教授 是我當年念社會系時的系主任,也是今年推薦我參與傑出校友遴選的代表。 雖然我畢業後的專業學習與社會系較無相關,但李老師還是一直關心著我, 包括我進政大新聞所就讀,以及畢業後在中國時報系工作,再到我出國唸碩 士及博士,以及目前在台灣師大服務,雖然我們不常聯絡,但他總會適時出 現,關心我的唸書與工作狀況。過去我都不以為意,總覺得這只是老師對學 生的關心,但現在自己當老師以後再回想,這些看似簡單的關心動作,背後 需要有多大的愛心與動力啊!我不覺得我現在對我的畢業學生可以做到像李 老師這樣,因為這是一段持續近三十年的關懷心意啊。

當今年五、六月間李老師打電話給我,說要推薦我角逐傑出校友,我一 直跟他說我不適合,也不符資格,但他堅持我可以的,因此在服從師長指示 的心情下,我交出我的資料表,感覺只是完成老師的指示,有機會再當面跟 他致謝即可。而就在接受推薦與公布結果期間,卻傳來李老師逝世的消息, 但令我深感遺憾的是,我竟然是在他舉行告別式的隔天才被告知,我到現在 都覺得很遺憾,覺得很對不起李老師,沒能親自到靈前向他致意,心裡一直 非常過不去。

如果沒有李鍾元主任長期的關懷,我應該無緣與母校有這個聯結;沒有 他適時的推薦,我無緣有獲得這項榮譽的機會;沒有他無私的關心學生,我 無緣反思作為教師該如何對待學生,這些都要得力於他對學生無私的關心與 愛護,希望他在天之靈可以因為我的獲獎而感到欣慰,也才能減低些許我至 今難除的愧疚感。

謝謝李老師,我願意將這個榮譽獻給您。

其次當我看完歷屆傑出校友資料後發現,歷屆獲獎人好像沒有 73 級畢 業的校友。在校就學期間,我擁有許許多多陪伴我的社會系同班同學,以及 跨系的社團朋友,他們都是我學習與成長歷程中的重要伙伴,我願意將這個 榮譽與當時的同學及朋友分享,謝謝他們在我成長過程的陪伴與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