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爾還是會回想起那天在考北大碩士時,其中一考題是我看不懂也完全沒有準備的理論,當時沒有上過大專院校所教授的社會學相關課程的我,用盡生命發揮著社會學的想像寫著應該是錯誤的答案。當看到錄取成績單時,我便知道我要去的地方,如山一般巍然屹立也像海一樣包容萬象。
以下,先扼要的說明此本文重點--社會系所學與我的工作之間的關係
1.我的工作?
畢業後至今約4.5年間在中華經濟研究院擔任輔佐研究員。智庫的運作方式多半是研究員從政府部門、學術單位等機構(像是經濟部、衛生福利部、勞動部、大專院校)承接標案;依標案金額規模區分,由小至大,可以由一位研究院或多位研究員組成研究團隊執行標案,並有期中、期末報告的查核期程。
而我的工作則是從事輔佐的研究員,當時應徵我的團隊主要進行的幾個案子皆是勞動領域相關,更精準一點的說是政策評估,像是投資青年就業方案的成效、育嬰津貼的效益、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現況與困境等;主要工作內容是撰寫報告,這份報告會包括緒論、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及結論,通常緒論和研究方法的設計早在投標的前置作業時,研究員(們)已初步會有構想。因此當開始執行案子時,蒐集文獻、執行質量化方法、分析質量化資料、撰寫成文、製作成簡報,就是我的工作日常。
2.我身上的技能
硬的:操作統計軟體、訪談技巧、文書能力(至少有一點word排版的概念,像是階層、格式等、excel基本操作)、有執筆萬言書的能力
軟的:邏輯思考、好奇心、文字掌握能力、具備問題意識
3.社會學的應用
札實的活用在北大社會系所學的everything。
蒐集文獻:快速找到關鍵文獻並判斷優劣、參考同樣研究主題的參考文獻列表
執行質量化方法:量化部分會完全運用到學校所學到的統計方法,基本的敘述統計、檢定(卡方、ANOVA、T-test、很少迴歸);質化部分,需針對欲討論的主題設計訪綱,實際進行訪談,撰寫每位訪談對象的訪談內容摘要(這部分很重要,寫得好,報告的一半就完成了)
分析質量化資料:量化部分需要有數據的觀察能力,以及應用理論的能力;質化部分需要累積實際經驗後便能發揮得宜。面對海量訪談資料要一直聚焦在主題或想討論的議題上,而想討論的現象需有一定的政策意涵,需言之有物,避免讓整份報告失焦。
撰寫成文:這裡比較靠自身的軟實力,但系上針對問題意識的訓練會很有幫助。
製作簡報:通常有制定格式,簡報內容則是將報告內容簡單明瞭地呈現於簡報中,不用太有創意但考驗圖文表達能力!
4.如果你真的有興趣
除了上述軟硬技能的實力,還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學習經濟學,雖然社會學給了我天馬行空的腦袋,但有經濟學的知識會更好,因為臺灣的政策都講求KPI。此外,有博士學位在該機構的升遷會較為容易。
如果將這個問題想成要怎麼知道自己適合?恩……你需要真的喜歡寫報告這件事,我是靠這句話錄取的。我從大學時便知道自己對於閱讀或撰寫報告、論文所帶來的秩序感受到無比的喜悅,也很喜歡探究任何事物的為什麼,喜歡哲學思考,光是思考這個行為我就很喜歡。但這份工作需要你不只會想,也要會寫;你需要喜歡思考,喜歡使用文字並有條理地闡述想法。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適合甚麼工作,還在想讀社會學系能幹嘛,陷入生涯迷惘中,我必須慎重地告訴你,其實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出路跟就讀哪一科系沒有甚麼關係呢~如果沒有充分瞭解自己的所喜所愛,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我想這個迷惘無論是哪個科系的學生都可能會有的,甚至可以說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這個過渡的階段。
實際上,在北大求學的日子是我生涯中最不迷惘的時候,那段回憶不僅美好且發著光,當時也完全沒想過未來出路的問題,反而是讓我更加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這世界是這樣運作的,我所處的社會是怎麼影響我的,因此我應該要如何自處。我的確是有那麼一點幸運,離開北大後至今都從事著與所學相關的工作,那是因為我一直都以「喜歡做為目的地」進行著每個選擇,從不會去想學習這門知識以後會不會比較好找工作,或是這個工作可以比較輕鬆的賺到錢。
如果你真的想要畢業後找工作時比別人多一點優勢,除了一定要用力去瞭解自己的愛好外,跨域學習是一個值得投資的方式(好處多多以下省略)。最後的心靈雞湯要跟各位說:多去看自己身上擁有的特點建立自信,我很肯定學社會學的你(尤其在北大)比從未接觸過的其他人優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