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上一頁 社會學系系友聯絡資訊/捐款資訊

  • 系友會 Facebook

  • 信箱:電子信箱
  • 電話:02-26733936
  • 傳真:02-26739778
  • 一般捐款帳戶:
    郵局(700)
    0311360-005220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玉山(808)
    1045-940-02969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捐贈發票愛心碼:4321



  • 認捐書下載:前往認捐書下載

最新消息

首頁 > 系友會 > 最新消息>系友會最新動態

【活動報導】10/23系友回娘家「系友相見歡: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

刊登日期:2021-12-09  
友善列印

日期時間:2021年10月23日10:30-12:00

地點:三峽校區社科大樓1F12教室(線上同步google meet直播)

主持人:

陳易甫/學士83級(社會系系主任)

與談人:

林振裕/學士61級(社工系系友會理事長)

何介舜/學士79級(社會系系友會理事長)

曹新南/學士80級

李淇/學士104級

主辦單位:社會學系暨系友會、社會工作學系暨系友會

10月23日系友回娘家,上午舉辦「系友相見歡: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座談,邀請參與系友一同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故事。北大社會系70年來,不僅經歷學校校名、校區位置的變遷,系上制度也從最早的社會行政科、夜間部,到系內分設「社會學組」與「社會工作組」,轉變為現今社會學系與社會工作學系兩系。回顧70年的世代轉變,我們按照合江、民生和三峽校區三個時期,邀請4名跨世代的系友擔任與談:林振裕學長(學士61級)、何介舜學長(學士79級)、曹新南學長(學士80級)和李淇學姐(學士104級),每位與談系友針對我們準備的關鍵詞,輪流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回憶,由同為系友的社會系陳易甫主任(學士83級)擔任主持人。主持人也邀請在座的系友一同分享自己的經驗,增進更多系友的認識和交流。


(圖)系上沿革回顧





林振裕學長(合江校區)──緬懷恩師與高考準備

林振裕學長是1972年畢業的系友,當時的主要校舍在合江校區東西院,民生東路校區還只是運動場,尚未興建育樂館和教學大樓。他笑說記憶深刻第一次來到學校,這像學校嗎?合江街兩邊分東院、西院,他回憶當時主要上課在西院的莊敬大樓,現在的蔣公銅像,在當時原本是噴水池。建國北路一帶是稻田,夏天上課的時候,常常水肥味道會飄過來,非常臭。平常吃飯的時候,主要都在興安街一帶,街上底下原本是臭水溝,因為很臭,當時學生們稱作「黑龍江」,上頭搭木板周圍蓋很多住宿。自己當時住在東院六人一間的磚造平房宿舍。

林振裕學長提到當時印象深刻的系上老師包含:李鴻音系主任教社會學、顧吉衛老師教心理學、王維林老師教統計、陳定寬老師教社會調查、陳國鈞老師教社會政策和鄉村社會學等等。當時的助教有簡訾美、陳武雄、張學鶚。玩樂上,北部學生週六會辦舞會,跳舞、唱歌、彈吉他,班上偶爾會戶外烤肉活動。學長說自己和南部來的學生只會讀書,曾在圖書館開館前,從窗戶爬進去佔位。統計課考試分數也都很高,大三大四還幫忙老師教統計。在資源和競爭非常激烈的年代,學長大三就考上高考社會行政第一名榜首,讓他日後有機會在內政部等各行政機關服務直到退休。學長也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學弟妹參與各式高考。





何介舜學長(合江、民生校區)──求學各式生活軼事

何介舜學長於1991年畢業,學長回憶自己是有工作經驗之後才入學社會系,對原本大學的想像應是小橋流水、藍天白雲,第一天報到穿西裝到合江校區找教室,發現怎麼走一分鐘就出校門了,又走回去在尋找教室。找到上課教室後,因為身穿西裝,同學以為他是老師,大家紛紛坐定位開始自我介紹,學長才說我是你們的同學,讓現場座談會的大家哄堂大笑。吃飯上,學長說合江街往建國的那棟大樓樓下地下一樓有福利社,我們都不知道吃甚麼東西但就在那邊混,有點像學校的交流中心。

學長特別提到南北差異的小故事,一開始南部學生上來還不熟悉台北公車,例如當時有個同學上車要給司機剪票,司機說下車剪,但他聽不懂,司機又跟他說下車剪,最後他退到公車車下,公車就居然開走了!何介舜學長在大三的時候,上課的校區從合江校區,移轉到民生校區的教學大樓。學長覺得雖然沒有理想中的小橋流水,但可以感受和使用全新的教室也很不錯。大三的時候,何介舜學長也開始發現自己的畢業學分數不夠,所以從這時起每學期非常認真的修課,把該補的學分和必修課都補完才順利畢業。




曹新南學長(合江、民生校區)──系上直屬與老師支持

曹新南學長1992年畢業,學長在大二的時候,上課的地方從合江搬到民生校區的教學大樓,但學長也說那裡被戲稱「補習班」,因為全院所有學生都在那棟大樓上課,也沒地方跑。曹新南學長很慶幸當時系上有不錯的制度,像直屬學長姐會在大一第一次註冊和選課的時候,陪同註冊和教導,不然許多外地來的學生,第一次會愣住不知道該怎麼做。食衣住行育樂基本上都在同一個生活圈裡,因為學校真的太小了。平常吃飯的時候,例如在興安街和合江街口的水餃店,學長說這家水餃店或許跟阿般、沈幼在Podcast節目提到的店是同一家。公園對面還有一家店,老闆會在中午放影片,包含國片、西洋片等等,大家沒地方去,下午沒趕著上課的話,會在店裡邊吃飯邊看片打發時間。

曹新南學長提到求學的年代正值許多社會運動,社會系的訓練帶給的不是一個僵化的觀念,且系上的老師和資源,支持幫助學長順利考上東吳社研所。學長提到當時印象深刻的老師包含:徐宗國老師(社會學、社會學理論)、顧吉衛老師(心理學)、王維林老師、侯崇文老師(社會統計)、張晉芬老師(社會研究方法)。徐宗國老師教授大一社會學,在那時聽說是大刀,曾有學長分數被給3分,但也發覺老師並不是那麼可怕。社會統計對學長而言是挫折的經驗,但最後也順利度過。另外學長也提到王雅各老師,在大四的時候進來擔任班導,他們剛好是老師第一屆導生,教了一學期後雅各老師就結婚了,班上很興奮,上課的時候直接在教學大樓教室放鞭炮,其他教室學生聽到後衝出來看發生什麼事情。這些回憶都讓學長感受到,雖然當時學校硬體沒什麼,但系上真的是一個大家庭,也對大家未來的人格、整體思索過程和未來帶來很大的影響。



李淇學姐(三峽校區)──可貴的師生互動和學習環境

李淇學姐畢業於2016年,是系上搬遷三峽校區至今的系友世代。李淇學姐回想這間座談會的教室,以前在這裡上過陳韻如老師的女性主義。與前面三位學長的經驗相比,三峽是非常新的學校,校園建築很像模擬市民的模型屋,北大新市鎮很美、租屋公設都很完整,也感受到學校一直都有新建築的增加。

李淇學姐覺得過去在系上有很完整的學習經驗,包含社科六樓有閱覽室,老師們都很認真挑選書單,學生也可以建議想要看的書籍,系上的環境很鼓勵大家獨立思考,且每位老師都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研究領域,老師們也非常親切,學生敲老師的門,就可以直接進去打擾老師,也有「午餐約會」可以跟老師免費吃(蹭)一頓飯。學姐認為系上老師們很願意為學生解惑課業和個人的生涯選擇、情感上的問題,也讓學生真的可以從這些老師裡面,找到作為人生榜樣的role model,成為人格養成很重要的一部份。

回顧以前系上的老師,學姐印象深刻黃樹仁老師曾跟學生說「不要害怕挑戰權威」,學姐也深受王雅各老師的課程啟發,自我認同是一位女性主義者。郭文般老師的研究法,提供實務經驗嘗試做在地的研究,但學姐深刻的是,阿般每次穿拖鞋襪子配的顏色都不一樣,很可愛。李淇學姐大二的時候遇到太陽花運動,張恒豪老師在社會運動課程說「今天外面發生那麼大的事,我們坐在這個教室裡面上社會運動,不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嗎」;學姐也參與陳婉琪老師發起的參與圖像訪卷調查,在過程中,學姐不僅觀察和吸收實務經驗,也刺激思考為什麼大家在這裡,以及自己在這裡的反思。學姐說系上有非常美好的環境和師生氛圍,回來北大社會系真的有回娘家的感覺,是一個非常可貴的地方,這些也都是學姐願意今天回來與大家與談分享的原因。


其他學長姐的分享

現場也有學長姐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心得。張碧麗學姐(學士61級)感謝當年王維林老師、顧吉衛老師的教導,讓他在美國求學時有奠定很好的基礎,也分享退休後持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鄭俊卿副理事長(學士78級)提到,張清富老師給他亦師亦友的感覺,雖然以前的年代不像現在,比較不敢找老師親近,但非常喜歡清富老師。學長以自己擔任人資主管的經驗,認為社會系出身學生的適應力和軟實力,是現在業界非常重視和需要的能力,自己也受用於過去在社會系的學習,包含以前曾坐在合江街草坪上的迷茫、迷惘,都是供後來成長的養分。陳良旭學長(學士80級)鼓勵在學學生把握當下,珍惜當下在系上的師長、同儕人際關係及所學的科目,即便現在有人生困惑的事情,出社會之後,這些關係都會持續的支持和解惑。

在易甫老師的小結下,座談會於中午順利結束,社會系系友移至社科六樓領取餐盒自由交流,並參與卡片留言換系慶贈品的活動;社工系系友於本教室與聚餐交流。這場座談呈現學生系友視角,在社會系的大學生活回憶和反思,雖然經歷不同世代變遷,但也在系友分享中,看到部分系上風氣的轉化和傳承,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長姐直屬互助精神、溫暖大家庭等形象,是許多世代的系友不約而同的回憶;這些談話和分享,也共同為系慶紀念留下珍貴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