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上一頁 社會學系系友聯絡資訊/捐款資訊

  • 系友會 Facebook

  • 信箱:電子信箱
  • 電話:02-26733936
  • 傳真:02-26739778
  • 一般捐款帳戶:
    郵局(700)
    0311360-005220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玉山(808)
    1045-940-02969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捐贈發票愛心碼:4321



  • 認捐書下載:前往認捐書下載

70周年系慶

首頁 > 系友會 > 70周年系慶>系友投稿活動

走過的路,始終不會白走,這是社會學系教我的事──劉沛穎 系友(學士105級)

刊登日期:2021-09-10  
友善列印

作者:劉沛穎(學士105級)


現職:亞洲衛星電視 亞洲旅遊台 節目主持人

投稿日期:2021年8月



1.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還記得大一剛進學校時,拿到的大考考卷,是半個A4的題目卷、和一大張全白的答案紙,不再有習慣的多選題、不再有隨意猜也可能得分的安全感,只有無限寬廣的論述空間,當下除了錯愕,還有一絲絲的如釋負重,一種陌生的、終於能逃脫制式答案的「自由」感。

就像路邊從磚塊縫隙長出的嫩芽,它們無視磁磚水泥的蠻強剛硬,它自在、柔軟、嬌嫩,卻迸發著無比的生命力,我們的人生不該也是如此嗎?

過去我們習於在考試中追求標準答案,日後再帶著這個習性走入人生,我們用更正確、更標準的履歷來掩蓋恐懼,過上一個安全的人生、而活得越來越像機器人,難道人生就是如此了嗎?我們能否在從眾的安全感表象中解脫,去為自己獨特的理念、價值拼搏,在其中理出一條專屬自己的路徑,從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種跳脫桎梏的自由感受,一旦體會到了,很容易就回不去了。

當我們往後再次感到無法呼吸,看著那些社會的框架、那種種應該被履行的教條和規範,我們會試圖打碎、衝撞、跳脫選項的侷限,我們會想再次拿回那張全白答案紙,細細寫下那思考過後的一字一句,沒有成敗、無關對錯、難以比較,去打造一個嶄新的世界和社會。

這張空白的答案紙,雖然一個字也沒寫,卻教會我太多太多了。


2.真正的學習在真實世界裡

2014年發生了太陽花學運,北大社學系是全台第一個響應而宣佈停課的系所,當書中理論化為實際行動、當街道成為教室,深刻的記憶與衝擊仍舊歷歷在目。

我們從小閱讀各式書籍,背誦偉人自傳、國家歷史、數理公式,書本的確有其價值,但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本立體的書籍,實際走訪社會各個角落,所體會到的收穫同樣珍貴。

出於興趣,大四畢業後我原先鎖定媒體業工作,在喜歡的文字中玩味一陣子之後,突然有一刻,覺得自己的世界好扁平,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在家裡與學校之間往返,畢業之後,變成在家裡與公司之間來回,生活軌跡始終在兩點一線上,我開始想著,難道只能這樣活著嗎?我們能不能對生活有另外一種想像?

這種不滿帶來一段時間的醒悟、思考,接著我辭去辦公室工作,參加由企業、旅行社、教育部舉辦的各式旅遊計畫,我的世界瞬間從2D升級成VR,那些多元、繽紛、樂趣讓我著迷不已。生命是很奇妙的,當我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並且勇敢嘗試,許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最後我幸運地用這些經歷,得到主持旅遊節目的機會。

在這段旅程中,曾經深入原住民部落,感受族人的樂天性格、和自然共處的智慧;曾經在幸福指數最高的北歐國度,看見生活的另一種樣貌與真諦,一趟趟親眼的所見、所聞、所感,都逐漸成為我的一部份,就像我喜歡的作家李欣頻老師形容的:「旅行就是一個後天混血的過程」,出發前與出發後,新吸收的價值觀、想法、性格,彷彿讓我們的生命煥然新生了。

即便眼下的世界因為疫情受限許多,生活也是一趟旅程、是一個最佳導師,細細去品味、感受,仍然能感受到有別於書籍的第一手體悟。

完整的人生就在書本外、教室外,真實世界,無疑是我們最該仔細閱讀的一本書。


3.「愛」永遠是最重要的

我喜歡社會學的一部份,在於它總能跟任何領域產生交集,從服裝、政治、經濟、性別、家庭等等,各種面向都能從社會學的角度詮釋,系上的課程彷彿現實社會的縮影,濃縮了這世界多采多姿的樣貌。

除了「看見」多元,更難能可貴的是去「理解」多元,我們能否除去表層的偏見與歧視,透過提問、互動進一步去了解我們原先所陌生、甚至排斥的事物?穿破了層層表象、完全敞開心、釐清那些無數的恐懼和慾望之後,我們會發現,萬事萬物的根源竟是一樣的。

因為愛,我們願意走上街頭抗爭、我們竭力為少數族群發聲、我們為一切不公不義抱不平,在愛之中,沒有追逐利益的野心、不會只看見自己,只有在意義中去創造更多的純然。

我想,這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心之所向、讓我們得以真正實踐獨立思考,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生命力、有細膩感受的人,而不只是社會機器的一部份。在其中我們無所畏懼,不再被社會的恐懼牽引、被他人的期望影響,而能在生命中得到一份更深切的愛與追尋。

謝謝母校、也謝謝母系曾經引領我走過那些路,這些過往用各自的方式形成我成長的軌跡,而這趟旅程,未完待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