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上一頁 社會學系系友聯絡資訊/捐款資訊

  • 系友會 Facebook

  • 信箱:電子信箱
  • 電話:02-26733936
  • 傳真:02-26739778
  • 一般捐款帳戶:
    郵局(700)
    0311360-005220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玉山(808)
    1045-940-029692
    戶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何介舜

    捐贈發票愛心碼:4321



  • 認捐書下載:前往認捐書下載

系友專訪

首頁 > 系友會 > 系友專訪>專訪內容

從翹課到翹班,我的社會學實踐:許恩恩學姊

刊登日期:2021-05-19  
友善列印

許恩恩 學姊


一、主要學歷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學士103級 畢業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 畢業


二、經歷

黃郁芬議員辦公室法案助理


三、現職

行政院唐鳳政務委員辦公室副研究員


四、學思歷程

對於社會學的熱愛

許恩恩學姊覺得自己很幸運,因高中時期就讀高雄女中的人社班,能有機會在高中時就接觸到社會科學,且閱讀過許多書籍。當時每週學校會安排一次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的演講,接觸到社會科學中不同的學門,又參加了人社營的經典閱讀計畫,因此開啟了學姊對於社會學的興趣。在準備考試時,便將社會學系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但填志願時因為分數跟採計科目的關係,先進入了臺北大學社工系。即使有這樣曲折的經歷,學姊仍心繫著社會學,在大一時便選修本系的課,後來於大二的時候轉系至本系,正式成為本系的一份子。


有趣的事

有一學期系上應該要開設社會網絡的課程,因為一些問題而沒有開設,但學姐實在是很想修郭文般老師的社會網絡課程,便集結了一些也很想修課的同學,然後在臉書上發布開課訴求,不然就要遊行至老師的研究室門口靜坐抗議,因為當時社會上抗爭很盛行,便將抗爭的語言來開玩笑,最後就成功開成課程了!


印象深刻的老師與課程

在大學時期學姊覺得有很多的老師以及課堂都對她有著深遠的影響,大一印象最深的是王雅各老師的課,覺得女性主義跟性別觀點很酷,在社工系沒有那麼酷的課程。

必修課的部分,社會研究方法走進三鶯地區發問卷及在三峽老街作質化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法的研究及推論過程等影響了學姊之後的職涯、看世界的方式;黃樹仁的社會思想史,教大家讀書、讀理論的方法,開啟學姊對於理論的那扇門,雖然大家不一定會同意老師的風格或解讀方式,但授課方式會讓大家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哪裡不同,會幫助大家思考。

選修課的話,張恒豪老師的障礙研究對學姊的影響非常大,從障礙的觀點去看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很不一樣,因為我們如果自己不是障礙者,沒有失能、沒有受傷就不會以障礙者的角度看事情。障礙是一個非常邊緣的地方,因此從障礙的角度看事情會有更多的啟發,也才發現在臺灣看待障礙的角度是非常落後的,並能了解社會對於障礙者的污名。陳韻如老師的拉丁美洲研究,老實說這堂課跟後來的一切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學姊上過許多韻如的課,但拉丁美洲研究最深刻,課程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去讀一些書,像在讀歷史書或課外讀物,了解到古巴的社會主義是怎麼一回事,讀一些以前自己覺得不會讀到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郭文般老師的社會網絡,研究社會網絡的方法也影響到後來在清大寫的碩士論文,郭老師的社會學名著選讀也很棒,當時修課認真讀完厚厚的《民主在美國》,了解自由主義的各種民主體系,包括歐洲跟美國,能夠跟郭老師一起讀完一本書,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


體制外參與社會運動

學姊在大學期間參與過許多的社會運動,也參加過校內的異議性社團─翻牆社,並擔任過社長,在校內與翻牆社的成員一同聲援反媒體壟斷、核電等議題,至不動產系的課堂上抗議桃園航空城的爭議,校外的部分則參與了士林文林苑都更案、318學運等社會運動,前年香港發生反送中事件時,學姐也有至香港參與抗爭活動並做田野。

學姊當初會走上抗爭之路,一是因為時代氛圍,在當時的國民黨執政時期,參加社會運動是很正常的,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感覺。二是從性別認同開始出發,學姊第一次參加的社會運動是高雄的同志大遊行,另外人社班的課程之中,成令方老師有提到高雄中央公園旁有野草莓運動,當時學姐就隱隱約約對於性別議題有感覺,但還說不上真的很認識女性主義。到了大學之後,被人社營的朋友揪去參加土地徵收條例修法,看見農民在總統府前抗議,當年舉辦人社營便以土地為主題討論,後來接觸到士林王家的都更議題,便持續參與社會運動,從此踏上了抗爭之路。


社會學之於就業

l 社會運動的影響

在訪談之中學姐有提到參與社會運動對於後來的職涯影響很大,而她也一直在爬梳心情,有點不是很確定自己有沒有資格在現在的位置上,因為覺得自己是以社會運動累積的經驗而有現在的位置,這件事就有點心懷愧疚,一開始是參與抗爭跟運動是因為覺得這件事情是錯的,所以才開始去爭取,然後訓練了很多有的沒的技能,在318運動發生之後,運動者們有些選擇選舉,有些選擇進入體制,也有些人離開,就會覺得進入會不會忘記初衷、背叛群眾,但有時候會有種「因為我參加社運,所以我現在混得不錯」,有種奇怪的違和感,但有點還不知道怎麼解讀這件事對自己的生命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學姐對於公共事務十分熱愛。


l 統計的思維

統計的思維不是指統軟體的實際操作能力,而是其中的邏輯,學姊認為統計應該落實在義務教育,因為我們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太多都是用統計去解釋,或著是用統計去堆疊出的結果,像是民調、疫情都是很明確的證據。統計的思維,我們看到的樣本有多少解釋力、哪些是我們解釋不了的、有沒有區位謬誤、有沒有選擇性偏誤、反事實會是怎麼樣子、什麼會有世代影響,這些就算沒有在使用統計,這些邏輯都清楚瞭解的話,進入到很多行業,便能會帶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解釋方法與新的觀點,會比較容易抽開既有的組織內部或著是一些盲點,可以從全局的鉅觀角度去瞭解事情的真相。


五、對社會系的學弟妹的建議

學姊建議各位學弟妹們在大學期間,可以「厚臉皮」一點。現在的學生們都好像很客氣害羞,可能因為是年紀較輕,且又是文組的關係。「厚臉皮」其實可以獲得很多東西---因為系上的老師心態上其實是很開放的,不論是詢問問題與討論,還是跟老師們拜託幫忙,其實老師們的心都很軟、對於學生們百般包容,但前提是我們的臉皮得夠厚。畢竟老師研究室的大門,一直都是敞開的,只是我們要有勇氣走進去!!學姊又提及她前後幾屆的學長姐們都很喜歡回來系上找老師們敘舊。

很多時候除了在在課本上學習、跟系上老師討論以外,也可以拿自己的人生出來跟老師們對話,有時候老師們會給一些建議,有時候也會跟教科書講的不一樣。但就是這樣,才知道自己跟社會學的關聯原來是如此,同學要夠厚臉皮,就算不去上課,也要多跟老師聊天,不用害怕犯錯,畢竟學生就是有本錢犯錯,要善用老師「這項資源」、把老師「牢牢抓住」,在社科院六樓形成一個社群,這就是本系有如一個溫暖大家庭[註1]的真實感。


註1:「大家庭」這個詞很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