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性質:職涯講座
活動日期:2025.4.25
講者:許恩恩(齊想創造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撰稿人:陳宛遙
--------------------------------
壹、講座紀錄
今日的講者許恩恩為北大社會的系友,畢業後於清大社會學所攻讀碩士,關注抗爭與社會運動議題。曾於台北市議會、行政院、新創公司及各式工作坊等地工作,職涯橫跨政策助理、社群行銷、策展總論、演講、接案以及寫作。現為齊想創造工作室合夥人,著有的《變成的人》榮獲過台灣文學獎蓓蕾獎,《在女與公之間》則入圍2023年台北文學年金。
說在前頭,交朋友很重要
我們的強連結(Strong Ties)關係如親近的友人、家人,因為處於同樣的交友圈,得到的資訊差異度不大,而新資訊通常來自弱連結(Weak Ties)而非是強連結關係。許恩恩在講座一開始就強調:「其實我後面講的那些經歷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交朋友。」在職涯發展、人生選擇上,朋友與人脈扮演關鍵角色,從講者的經歷中,更證實無論是找工作、轉換跑道,甚至文學生涯的過程中,都曾受益於弱連結的支持與訊息流通。這些交流幫助其突破原有的交友圈與演算法泡泡,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獲益」。
求學、職場、創作的路上,「朋友」永遠會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不過,廣結良緣並非是功利性的。「交朋友,不只是為了找工作,更是為了讓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因此,自然地彼此分享、交流和互相支持,把握、經營與世界連結的每一個機會,種種真誠連結累績而成的緣分資本,才會成為未來成長的一部份。
追夢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先養活自己
從高中就明白自己喜歡文學的許恩恩,碩士畢業後先是進入台北市議會,而後轉任為唐鳳的幕僚,又陸續做過社群行銷、演講、授課、接案等多角化工作。直到出社會後幾年遇到疫情肆虐,在長時間沉澱與自我對話後,許恩恩才重拾筆墨,真正開啟了她的創作之路。
「寫小說不會餓死,但要先吃飽才能寫小說。」台灣的文學生態現實而殘酷,沒有得獎很難被出版社、編輯注意。即使順利出書、獲獎,要不斷順利產出作品並非一件易事,光只靠稿費是難以過活的。許恩恩表示不需要讓自己又餓又創作,夢想是值得更好的待遇。如果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自理,會被迫為了生計而放棄夢想。也因此講者建議:「先吃飽,再去追夢」,這不是現實,是對夢想的真正負責。
多方嘗試的同時更要覺察自我
一開始誰都不可能完全知道自己要什麼,很多人都是做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以講者自身的例子來看,從社運現場到國家公部門,再到私營企業,最終投入創作。每一段經歷,不論成敗,都提供了其不同的技能、視野與人生體驗。
脫離公部門的官僚體制,許恩恩進入新創公司,想接觸不一樣的業界與數位科技。然而在經歷嚴重的勞動異化、身心狀態失衡與價值觀衝突後,她覺察到自己的不適,因此即時止損,離職並重新定位。而這段經驗的修正,更成為其未來走向創作之路的催化劑。
講者分享,她每當經歷了一份新的工作、新的場域都會反覆問自己:這是我喜歡的生活方式嗎?我願意長期待在這樣的環境裡嗎?這個領域有沒有讓我成長或發光的感覺?嘗試讓她認識世界,覺察讓她認識自己。作為前輩者,她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轉彎與修正,因為每一次的調整都是讓我們更靠近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多方嘗試的同時更要覺察自我,誠實面對自己並允許自己修正路線。
追夢不要期待被他人理解
「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不要期待他人能理解你的選擇與掙扎。」每個人的經歷、價值觀、生活脈絡不同,即使是親友、伴侶,也難以完全站在你的角度思考。更何況追求創作、藝術、夢想的人,本來就是少數派,自然更難獲得大眾共鳴。若一味尋求理解與認可,會讓自己陷入無止盡的焦慮與自我懷疑。
許恩恩表示:創作或追夢本身,就是孤獨且難以被完全共感的旅程。周遭的人或許會不斷質疑這段不穩定的創作生活,又或許會支持這勇敢前進的決定與初心。但不論如何,「被理解」是奢侈品,而創作不沒辦法靠著奢侈品過活。唯有讓那孤寂且赤誠的自己記得:光是在做很少人敢做的事,這本身就值得驕傲了。
說在後頭,結論就是你一定要靠你自己
「____,變成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自己知道。」
每一個關鍵時刻,真正做決定、真正承受後果的,都只有自己。多次的人生轉向與自我懷疑,許恩恩闡言這一路上確實有諸多友人與貴人相助,但是最困難、最重要的那一步,還是自己跨出去的。獲得文學獎、補助、出版社賞識,看似幸運,但背後是自己長期堅持、持續創作、不間斷累積而成。說在前頭,交朋友很重要,朋友可以給你資源、資訊、鼓勵;說在後頭,跨越關卡、面對困境時,仍然要靠你自己的力量與選擇。
「你常常感謝很多人,但是我覺得重點是那是因為你努力。
像我們這樣讀人文社科、抱有關懷、嚮往藝術的人,
要先有一個位置,什麼都好。
是因為你先努力,有辦法穩定,有條件,拿得住自己,才拿得住筆。」
2025/4/24 @無女士、其前輩、與我
QA
QA什麼時候發覺對寫作有興趣的?
國高中對於小說有深厚興趣,到了高中加入校刊社,並於人社班研究文學,當時也對經濟的集體行為有興趣,在人社營的時候被社會系迷惑了,導師也建議說做文學不要直接去唸國文系,因此進入社會系。直至疫情三級警戒,才想通只有文學與寫作才能夠回答、捕捉、保留在社運的中感受到的複雜狀態與獨特風景,如果還有能力說明的話,希望能用小說這個文體。在經歷重重關卡才回想與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QA寫作吃得飽嗎?
在現在這個不再看書、語言貶值時代,單純寫小說沒辦法維生,若有獎金、補助、演講費、開課收入,協槓收入的話才有辦法。
QA論文與文學哪個費時比較長?
論文,但沒有寫論文經驗的訓練,寫小說並沒辦法那麼快。論文需要更為嚴謹的斟酌字句,還花了大量時間建立自己的量化資料庫與大量質化紀錄,而小說又更為自由。
QA感到異化、最為迷茫的階段是什麼時期,又是如何走出來的?
在新創公司作社群行銷的時候,發現自己不是合這份工作,況且行銷文案是沒有證據的虛構,本身就像是寫小說一樣,那與其這樣不如自己來寫小說。經歷迷茫或許可以仰賴它者或是人生導師的幫助,但若是沒有自己在困苦中掙扎,才能產生出自己的力量。
QA文學對你是什麼?
不太確定,其實這一路上都在用不同方式寫作,應該說「是我需要寫作」。
QA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父母一直都沒有給予正面支持,所以這一路走來都是自己的選擇,現階段就是彼此都無法影響對方的心境與選擇。
QA寫小說遇到瓶頸時是如何放鬆又如何回復到原本的狀態的?
洗澡或是出門散步,讓自己暴露在不同感官的刺激會比原地思考更有用,越不去思考反而更可能會有靈感源源而出。又或是說不斷的書寫,當初寫論文每天都會規定字數,先求有再求好,而小說亦然。
QA你的小說中虛構的比例佔了多少,又是如何蒐集寫作素材?
建構的文字皆是帶有虛構的成分所在,多少有偏離真實,不完全等同那個時候的人事時地物的總合,沒有人可以總合過去。確實在述說故事時是從一些現有的經歷出發,但是從一開始就以虛構的預設,在寫前後邏輯一致、自我圓滿的故事,所以說這可以是百分之百的虛構。我生活中看過的、經歷過的全都可以變成素材,將這些捏塑成虛構的角色或是設定,而不去代言真實角色,我想這也是文學性的價值所在。
QA是否有為文學設制止損時限?
當初是預想2024《出版變成的人》,或是等到太陽花運動11、12週年,至少要30歲前嘗試過,如果真的到35歲毫無進展,那應該就是讓寫作維持在興趣了,不過其實自己預留了很足夠的時間。然後想給喜歡任何藝術形式的人一些建議,並非只有將藝術變成工作形式為唯一出路,要一直維持專注度是很難的,因此更應該轉而思考「如何讓它陪伴一輩子?」。
QA推薦大學生必看的書籍?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講述愛情的歷程,讓人感到感性又重新被世界重視的書籍,原文的文字也是非常優美。
《白色畫像》:不要帶有任何議題與立場的預設去閱讀,在情感、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拿捏得很好。
《拉波德氏亂數》:非常適合社會科學的學生閱讀,以小說的方式寫過去的歷史,既艱澀卻又深刻且吸引人。
心得
這堂課程直至目前為止,此講座為我最為喜愛且印象深刻的一次。相信修習此堂課的學生多處在於迷茫的人生階段,而許恩恩的跨域轉換的人生與追夢歷程的分享,無疑為大家提供一個高度可靠的參考方向。於我而言,我之所以如此篤定,許是被她言語中流露的那份熱忱所觸動。她找回自己的夢,並以行動加以實踐與書寫,至少,正在經歷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那個樣貌,會是明擺在眼前的、不爭的事實。她分享自己從迷茫與異化走向通透的過程,其中所有困境、勇氣與堅毅,我無從辯駁與懷疑。反觀自己所正在經歷的那些焦慮與不安,每一次與未來可能性的拉扯與爭辯,更是襯托了那份與其相差甚遠的畏怯。
聽取眾多人的經歷分享與開導後,將不同人生故事拆解與剖析,會發現它們的主軸大多圍繞著相似的起承轉合。事實上,迷途的人們往往是能夠「理解」驅使人向前邁進與選擇的道理,只是難以鼓足勇氣付諸實踐,難以真正「體悟」其中之意涵。正如講者所說的,唯有在泥沼中經歷掙扎,才能真正獲得屬於自己的力量。或許,在多方嘗試與不斷覺察自我的遙遠未來中,當人生開闢至一定的廣度與深度時,在某個瞬間,也能以更為通透的視野,看見自己生命的藍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