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職涯資訊專區

首頁 > 最新公告 > 職涯資訊專區

民族誌影展:卡佩瑪胡:治療石的故事

刊登日期:2024-05-06  
友善列印

活動性質:民族誌影展

活動日期:2024.5.1

與談人: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撰稿人:張嘉和

--------------------------------

本此活動放映電影為民族誌影展紀錄片之一《卡佩瑪胡:治療石的故事》。電影主軸以在夏威夷的威基基(Waikīkī)的四座巨石展開。數百年前有四位醫者從大溪地前往夏威夷,到訪後醫者們以奇蹟般的治癒術造福了無數百姓,隨後當地人為了感念他們的付出和幫助,決定在威基基海灘一帶設立四座巨石以紀念,同時醫者們也在石上施予祝福、溶入巨石。如今,在巨石旁也有設立銘牌紀念醫者的貢獻,內容卻沒有提到醫者是「瑪胡人」(mahu)的存在,「mahu」原意為中間性別者/非二元的文化,是指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特質的人,是當地傳統原住民文化性別,背後蘊藏的是夏威夷當地傳統文化與殖民過程交織的歷史。在映後與談中,劉文老師透過此部電影講述多元性別、去殖民和主權的連結。老師先從夏威夷的殖民歷史介紹,提及目前大家對夏威夷島國的印象多為觀光勝地,然而當地卻歷經過很多殖民和轉變的過程,包含如何與歐洲文化接觸、成立自身的夏威夷王國、併入美國並軍事化等,也因此存有許多多元族群,例如附近的太平洋島國人、美裔、非裔等多種族都在此發芽生根,實際上是座富有豐饒多元文化的島國。


接著,老師以定居殖民性解釋過去殖民者的想法和邏輯,殖民是建立在消滅的邏輯上進行統治,並且是持續進行、運作的結構體,是藉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例如種族清洗、同化政策,以去歷史性的手段完成統治的目標。隨後,延續此概念並融合電影劇情,劉文老師解釋其實全世界過往有許多不同的性別範疇存在,並進一步說明性別、族群實際上是相互交織的關係,例如本片中夏威夷聚落以「瑪胡人」(mahu)稱呼傳統夏威夷原住民族的治療者,不僅是代表男女特質同時存在的族群,也代表他們之於社群醫治者的社會角色。其他案例,例如1990年代至今,北美原住民會以雙靈者(two - spirit)稱呼族群內第三性別的群體,意即出生即具有陰陽兩性的力量。到了二十世紀,跨性別者(transgender)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中,用來泛稱非順性別社群,可以發現實際上性別並不都是二元劃分的狀態。甚至在自然狀態下都有可能會出現男女性的混合的狀況,若僅用生理特徵區分,可能會忽略間性人的存在,並且性別不僅是天生俱來的,更可能經由後天的自我認同、形塑所改變。但過去在歷史的殖民主義下,性別(gender)、性別化(gendering)被強勢文化當作殖民的手段和語言,許多傳統部落中的性別文化被較強勢國家的宗教及認同所壓抑;例如殖民者透過將原住民得性別納入管制,強化父權和實施私有財產制度,以達到分化部落原有權力系統的目的,以強調二元性別的分工模式去打破傳統聚落的公共空間和資源的運作,以強化殖民的正當性與目的,即便放置到當今社會仍能看見強勢文化對少數性別文化的欺壓。


尾聲,劉文老師則以三個方向分析殖民與軍事化下的主權紛爭的關聯,首先是土地與權力關係;以片中情節為例,過去夏威夷歷經軍事化過程中,土地被奪取成為軍事港口、蓋起相應建築,到了近代開始思考土地與傳統文化間的關係,開始將土地、巨石歸還給原住民以解決歷史剝削的問題。其次是在殖民進程中,殖民國會以去奪取殖民地的視覺主權文化,例如將符號、顏色等傳統文化娛樂化(夏威夷草裙舞),重新呈現當地族群的文化,並進一步取得敘事殖民地文化的故事主權。最後,劉文老師將台灣納入討論,提及台灣作為一個存在著多元性別、族群、不同統治歷史的多重主權島嶼,存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議題,例如原住民族經歷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看待性別的角度在部落和漢人社群是否會有不同視角等,提供觀影者、修課同學更多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