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性質:職涯講座
活動日期:2023.11.1
講者:許雅琳(本系碩士班98年畢業、行政院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專員)
撰稿人:張嘉和
--------------------------------
「一般人對於公職的印象就是穩定吧!幫我寫下你對公職的印象一起討論!」2009年畢業於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許雅琳,現職為行政院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專員,以此作為講座的開場活動,分享過去一路以來在社會系的過程,包含對於社會學的啟蒙、修課探索、工作趣聞、職場經驗等,講解自社會系畢業後一路在統計調查領域鑽研的心得。
多方修課自我探索
「不知道大家為甚麼要讀社會系呢?」過去高中階段,許雅琳因為在公益機構擔任學生志工,輔導機構內小朋友的課後作業,在參與教育以及互動的過程之中,慢慢衍生她對於群體、社會階層、教育等多方面人文社會議題的關心與興趣,進而選擇了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想藉不同視角,去切入她所關心的議題。在大學初期階段,雅琳提及系上的必修課程對學涯的重要影響,透過大一社會學學習理論與概念,讓她能夠從多角度思考社會現象和運作機制,而大二時的社會統計,則是對雅琳最重要的課程,透過學習統計軟體(SPSS)的資料處理與分析,開始發掘她在統計方面的潛能與成就感,進而成為後續職涯選擇的重要因素。大三、大四階段,由於修課的培養與對於教育、性別議題的關注,讓許雅琳確定了就讀研究所的志向,找系上陳婉琪教授指導論文,碩班階段專注於論文寫作,並在兩年半後順利畢業,卻也面臨留在學術圈或是往職場闖蕩的兩難議題。
以統計為始,踏上公職之路
職業探索階段,受益於過去學生階段扎實的統計訓練,雅琳因緣際會下擔任國科會研究助理,後續也輾轉至遠見雜誌民調中心擔任研究員,開始了屬於她的數據調查生涯。在遠見雜誌期間,研究員需要進行電訪訓練、問卷設計、調查分析等,調查期間也會有督導員在一旁監督,在電訪過程給予建議糾正,目的是為了準確測量客戶端所需的內容。但研究員經常要在平日晚上與假日值班,工作一段時日後,雅琳意識到自己無法適應工作環境與時間,她開始思考其他能在統計志趣、作息兩方平衡的工作,進而轉戰公職考場,來到了財政部關務署台北關擔任課員,進入後卻發現業務範圍並非自身喜愛,開始規劃下個落腳之處。
後來,雅琳進入行政院主計總處,開始了她的職涯穩定發展期。在國勢普查處,資料處理使用的統計軟體主要是SAS,而雅琳目前負責農林漁牧業普查,普查目的是蒐集臺閩地區農林漁牧業資源分布與使用、生產結構變動、勞動力特性、資本設備及經營狀況等基本資料,為台灣農業建立產業圖像,作為制定農業施政決策的參考依據。為此,在工作過程中需要歷經問卷設計、名冊整編、廣告宣導、試驗調查、正式調查與普查資料處理等多項階段,普查工作需要耗費多年時間、人力協調才能完成;對此,許雅琳也提及現在的工作需不斷調整業務能力,學習與多方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此外,由於詐騙猖獗、民眾對自身隱私與個資保護意識提升,調查環境日趨困難,第一線訪問員實地訪查遇到拒訪情形漸增,民眾配合意願降低,實為增加訪問員蒐集資料的困難度。爰此,總處於普查前會進行相關宣導工作,透過廣告、手機簡訊,或於農民集結場所發放文宣,讓農民了解普查重要性,期能讓民眾充分掌握普查訊息、提高受訪意願;另總處亦針對普抽查資料管理訂定嚴謹的資安作業規範,落實機敏資料管理及防止不當使用。
思考自身需求選擇工作
在普查處工作的第十年,雅琳統整出以下必備的工作技能,給予學弟妹未來工作參考。包含更新業務知識、資料處理技術、團隊協作、獨立作業都是在其單位需要的能力。並且選擇工作時,需要清楚自我期許與自我限制為何,進入工作後需要適應單位文化跟時代趨勢,在工作時也要思考業務改善空間,工作之餘需要找尋與生活的平衡點,讓自己保持興趣跟生產力。在講座尾聲,雅琳回扣主題,認為在選擇公職時,得了解自己是需要穩定的工作?還是此份工作能發揮所長?思考安穩的飯碗是否適用未來變化快速的社會,最終以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名句作為演講結尾,「一個人最好的運氣和最大的福分,就是有人付錢請他從事他衷心喜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