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職涯資訊專區

首頁 > 最新公告 > 職涯資訊專區

張立祥(不動產數據分析專員)在文字和數字之間,社會學如何構築我的選擇與偶然

刊登日期:2021-11-10  
友善列印

活動性質:職涯講座

活動日期:2021.11.10

講者:張立祥(北大社會學士103級;碩士105級畢業)

撰稿人:林芷婷

---------------------------------------------------------------------------------------

本學期社會學課堂的第二場職涯演講,邀請到畢業系友張立祥學長,學長過去曾以《超商店員何以萬能?便利商店勞動形成與過程探究》獲得社會學年會碩博士論文佳作獎及田野工作獎,而前陣子也出版了《萬能店員》一書,今天他將透過回顧學生時期的報告、碩論、田野經驗,現在從事的不動產數據分析工作,以及重新將論文改寫為書籍作品的種種心路歷程,來和學弟妹分享自身與社會學的關係。


「萬能店員」/《萬能店員》是怎麼來的?

立祥學長先從「萬能店員」談起,他從大學時期開始就不斷在探索關於超商的主題:一間小小的超商為什麼能有這麼多功能?而又是怎麼樣的協調能讓這麼多事透過一個超商店員來完成?書的第一部分首先介紹超商從過去到現在的狀況、提供哪些商品和服務等;第二部分是關於店員的訓練及服務,他們如何面對客人及操作機器,忙碌時在兩者之間又是如何協調;最後則是從超商回到社會的反思──當我們的社會文化不斷朝向「便利」時,是不是默默犧牲掉了一些人的權益?

學長謙虛地說這本書能出版是「運氣」,2018年1月碩論完成後,不僅獲得該年社會學年會的碩士論文佳作獎及田野工作獎,也得到了轉介出版社的機會,開啟了論文改寫書籍的道路,這樣的兩三年並不是他預料過的生涯規劃。而「作品」本身則是源自大學開始的各項作業,因為當時在超商工讀,許多報告主題也就選擇了「超商」,『超商有很多面向可以探討啊,像是裡面有勞動異化、組織啊,其實是很經濟的選擇…』學長開了個小玩笑,也就這樣一路走到碩士論文。

其實再往前回溯的話,「超商」這個主題能結合課堂中學到的社會學理論,像是「去技術化」、「異化」、組織如何形成等等,進而完成一篇篇報告、碩論和這本書中的獨特分析,最關鍵的是投稿系上的「社會實踐獎」,當時透過工作所以逐漸對超商及店員的想像產生轉變,而學長也一邊閱讀《血汗超商》,認為店員並不只是重複著相似或無聊的工作,因此將自身經歷和對書的反思結合到實踐報告中。立祥學長鼓勵大家多閱讀(也多投稿社會實踐獎),無論是不是社會科學的書籍都好,閱讀他人的作品能夠吸收到其他養分,也可以因此和自己的東西做結合。

學長也提到「沒有無用的經驗」。其實在寫論文之前,有許多時候會認為在超商的「經驗」沒什麼用,因為最初只是為了賺錢所以去超商打工,花很多時間在超商上也就沒有其他經驗,但準備出書的過程中,他發覺經驗都是重要的素材,但是能以一些具體的形式存留會更好,像是透過文字、報告來把經驗「累積」下來,他也曾為了完成碩論又再次回到超商,每次工作完就好好做記錄,將先前只是在腦中的經驗記憶補回來。

最後是社會學為《萬能店員》帶來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框架,除了前面提過的勞動和組織社會學外,書中最重要部分是STS(科技與社會),像是ANT行動者網絡的理論觀點:在超商裡的各種機器,它們並非只是被店員(人)所操控,它們也是有反應的,像是當店員把番薯丟入機器之後,時間到了機器就會叫,那個聲音是在要求、在表示說如果你(人)不馬上回應,番薯可能會被烤焦,所以不只人是主動的行動者,機器也是,而兩者之間會有互動,人操作機器、機器同時也制約著人。學長透過這樣的框架與圖像再進一步點出,現在的超商店員不只是要主動去服務客人,也是被各種服務、各種機器推著走。


不動產數據分析

雖然立祥學長當初是以質性方法完成碩論,但他後來選擇運用「量化技巧」來找工作,他表示這也仰賴大學和碩士時期的各個量化課程(社統、研究法、高等統計、統計專題等),許多課堂作業的「作品」讓他在應徵時得以讓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什麼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能真的進行數據分析與詮釋(像是用白話文來講解報表給別人聽),目前他在一家不動產公司就職。

學長透過「房屋購買週期」來介紹不動產/房仲產業:客戶看到有興趣的「物件」後,尋求仲介來認識房屋,業務會帶著客戶實際去查看裝潢、了解產權狀況如何等等,當客戶確定有興趣的物件、付訂金後,和屋主實際見面、再次談價、交屋,就完成一場房屋買賣交易。然而這相較於一般零售業,是個零和競爭的產業,因為一間房就是只能一個房仲來賣,進而造成極度強烈的競爭市場;另外,房屋是資金門檻極高的產品,所以通常會來接觸的買方或屋主其實也是特定的某群人,而市場區隔也高,客戶的需求通常很具體且差異很大(如電梯大樓/透天厝、有/無公設等),也就可能需要客製化的建議;同時這個產業的資訊不對稱性很高,像是關於房屋的真實狀況只有屋主知道,也就是說若屋主沒有告知仲介、而買方沒有接觸仲介前很可能是無法得知的(如相當常見的房屋漏水),這些種種都成就了這是一個「業務導向」的產業。(業界多數的高階幹部也都是所謂的「資深業務」出身。)

不動產公司裡也有相當龐大的IT團隊,包括佈建網站的前端、存取顧客回饋的後端工程,以及專門彙整資料的資料庫團隊,而「資料」來源其實就是人們的行為及想法,透過事前設計好的顧客問卷、網頁蒐集內容、應用程式的採集,或甚至是職員手動輸入的紀錄(如上下班打卡、拜訪客戶的資訊),IT團隊都可以從後台默默取得人們在網路上的軌跡並進一步推測其特質。

那「數據分析」在不動產業裡是如何進行的?學長以在課堂上學習量化方法的過程來類比(如下方表格):前段提到的大量資料可以用來進行分析,比如說老闆想要看到今年每個月的房價走勢是如何,那就要先從資料庫拉出今年成交的房屋資料,確認並檢誤資料中各筆數據背後是不是同樣的意義(像是有些價格可能包括車位價但有的沒有),以及成交的時間點,那也可以再加上成交房屋所在的區域,就可以去跑出每個區域每月平均的房價,最後就進行報告,說明該次目的、分析過程並提供策略上的建議。除了一般的數據分析與詮釋外,有時因分析結果(如房價漲了)需要即時公告到網站上,所以工作時可能也需要跟企劃單位溝通,或是和資料庫團隊一同合作進行資料的檢誤與演算比對。



在文字和數字之間

最後立祥學長分享的是自己在文字與數字之間的心境,回顧過往,他也覺得數字、數學和統計很複雜,加上自己其實認為質性研究比較有趣,可以深入去了解一個人的想法而不是用像是0-5分的感受或同意程度;然而,雖然心中偏好質性研究,但他也不排斥「數字」,因為數據分析跑出來的結果會是有意義的,比如可以看到性別差異、可以去解釋一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它們是有趣的「結果」,只是過程比較不讓人喜歡』,加上從大一進到社會系來的茫然與「危機感」,於是學長「雙軌並行」,一邊修量化的課程精進自己的統計能力、一邊進行有興趣的質化研究。學長表示社會學對他而言依然還是很重要的,像工作時有時候主管會希望要看到「數字」來證明對錯,但其實「數字」可能是很片段、很絕對的,現在他也持續透過《圖解社會學》、《巷仔口社會學》、公共社會學影片等做為日常養分。

學長鼓勵大家要認真讀書、認真學習研究方法與技巧,因為進入職場後其實並沒有太多時間心力可以再回去補充知識及閱讀量;而社會學給予我們很重要的「詮釋」能力:相較於其他科系,我們可以透過許多課堂報告累積做簡報、呈現結果,甚至是將數字轉為文字並好好講故事給他人聽的能力,這些都是還在學校時要努力把握的機會。

會後的Q&A也相當精彩,婉琪老師向立祥學長提問關於公司內部數據團隊的狀況、工作者的學科背景分布及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等等,學長回應說其實「數據分析團隊」通常會與經營高層有直接連帶關係,類似於幕僚、提供策略建議的定位,而目前他所屬的「顧客關係管理部」大致分為「客戶(人)」、「網路」及「房屋」三個組別,其中一半以上同仁的學科背景仍是統計系或會應用統計的相關系所,現在業界常用到的統計軟體(R、Stata等)都可能會用到,他自己在上班後常需要使用SQL Server(大型資料庫系統)來撈資料,後來也因為部門在人工智慧的需求而接觸到Python,像這些就是必須自己學習;而助教及同學們也依舊好奇學長是如何克服對統計的障礙,不過學長表示他其實只是基於「不排斥」和「嘗試」的心態加上自己對於薪資的經濟考量,也因此他依然維持閱讀社會學的習慣並透過圖文來表達、平衡生活;還有同學問會不會因為過去在超商時「僅有打工經驗」而想再進一步嘗試往「超商數據分析」的方向走,學長回覆確實有一個小遺憾是在超商時沒有去考內部升職的甄試(經理、店長等),那樣也許會更清楚超商裡面發生的事,但關於數據分析的部分,由於現在台灣超商的服務和資訊是相當龐大的,資料分析應該會從IT部門出發,與他目前所從事的不大相同…。

立祥學長的學習、出書過程及工作經驗都十分豐富,這次演講中他也完整回顧、表達自己對社會學的想法,同時運用量化工具來從事數據分析工作,並不斷以閱讀與文字滋養日常生活,對社會系學弟妹們來說,無疑是良好模範及溫暖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