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榮譽榜

首頁 > 最新公告 > 榮譽榜

2020年社會福利領域博碩士論文獎獲獎公告

刊登日期:2020-05-11  
友善列印

恭賀!

本系碩士生 周上智 同學,於2020年社會福利領域博碩士論文獎榮獲碩士組佳作獎,得獎題目為「共生家園如何共生?障礙街賣者的社群生活」,指導教授為張恒豪教授。


研究簡介:

本研究探討倚賴「愛心」生存的障礙街賣者社群對台灣社會、污名和新自由主義的意義。因為台灣深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系統性地排除了無法就業、家庭破碎的障礙者,任其在街頭倚靠慈善、販賣愛心維生,卻從未有研究關注於障礙者被社會排除後如何生存。因此本研究以民族誌為主,在街賣團體「新巨輪服務協會」的「共生家園」中,展開田野觀察和半結構式訪談;文本分析為輔,分析街頭障礙者的「詐騙集團」汙名形構。

從文本分析中發現,組織化障礙身體的街頭實作是社會汙名的主要內容,指向著台灣家庭主義和健全主義對「值得的窮人」想像。障礙者互助的街頭工作成為社會緊張的來源,因此出現「詐騙」和「集團」的謠言,成為行人不對街頭障礙者施捨同情的依據,進而合理化國家福利的漠視和不作為。
 「共生家園」中,個人的「勤懇精神」與「顧好」自己邏輯,以及具家庭符號的客廳、電視及廚房,合力建構出具中小企業特性的「家」。透過日常的「共食」凝聚社群,發展互相依賴的個人-社群關係,傳遞「正常化」看待同情憐憫的價值。儘管受制於台灣傳統家庭框架,但成員間對社群的認同是異質的,並不容易將彼此視為「家人」,而是共享家的「社群性」。這種多元紛雜的「家園」認同,是新自由主義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台灣底層障礙者對新自由主義的回應。然而其運作模式仍順服於新自由主義體制及價值,甚至回過頭強化了障礙者必須自立的意識形態。

但審視底層障礙者所面對的受限機會結構,在安置機構、街頭或「共生家園」的三種生活方式下權衡,「共生家園」卻是他們所認可,仍能維持生存和尊嚴的選擇。因為相較不工作所面對的貶抑流浪和機構化,為社會和家庭排除的一群人一起住在鐵皮工廠中、上街銷售展示損傷,反倒是對社會尋求再分配和肯認的行動。





(圖片來源: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粉絲專業)

(詳細資訊:https://pse.is/PSB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