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最新活動

首頁 > 最新公告 > 最新活動

5/6 (三) 社會實踐發表會

刊登日期:2020-04-29  
友善列印

        在每次令同學們精神疲勞的期中週後,隨之而來的便是社會學系最精采可期的社會實踐報告的分享,社會實踐活動的種類多元,而每一項無不是在鼓勵學生跳脫既有的制式框架,試著主動去思考、發現、體會,甚至是將讓你感到好奇或有興趣的事物作更深入的探索與了解,不僅是實踐的初衷,同時也是這次三件得獎作品的共通點:從課堂上對「循環經濟」概念的啟發,實際參訪第一屆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出於對歐洲高等教育的好奇,便積極申請交換生至當地學習、或是在歐洲為期兩個月的自助旅行,用社會學的視角去觀察並反思八個不同國家的人文風情。或許近期由於疫情的關係,同學們沒辦法出國交換或旅遊,那麼台灣鄉土研究或是報名系上暑期實習變成了很好的選擇,可以更了解台灣本土人、事、物的美,或是透過實習提早體驗職場環境,拓展自身眼界與經歷,不再只是限縮於書本中的社會學。

        以陳宇翔教授的經濟社會學這門課為初始動機,《台灣的新契機?——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參與心得》主要是在探討「循環經濟」在永續發展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定位,希望藉此模式兼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三者,而該論壇以循環台灣基金會作為主軸,以期促進政府與民間的跨域合作和各企業間的產業共生,在這一系列類似組織企業參訪的體驗下,同學帶入社會學的反思並投射到台灣社會現況上,如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問題、協作消費在台灣社會下的運作與發展,以及從鑲嵌理論看循環經濟與消費行為之間的互動等,即便我們每個人看似渺小,但是「你花的每一筆錢,都是在替你所想要的未來投票」,或許我們沒有那麼大的權力作決策,但是我們能夠決定自己所想要的未來。

        教授講評:這次的分享很符合實踐計畫的目的,同學們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作更深入的探索,以經濟社會學這個場域作為發想做近一步的探討,而值得思考的是,循環經濟究竟是一種專業化概念抑或是一種口號,它能否成功推動台灣產業轉型?以及將原先由社會共同承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由企業負責的理念,在台灣這個塑膠相對便宜且氾濫的國家雖具有建設性,但可行性與實際施行辦法便成為癥結點,值得進行後續討論,整體報告的分析層次可以再清楚或趨向單一,在以後有望發展成一個學術報告。

        《一萬公里──台灣交換生看西班牙》是同學基於對歐洲高等教育的好奇,嘗試突破自身舒適圈,在遙遠陌生的土地上認識不同的自我與他人,在這個過程中歷經了對歐洲幻想的破滅,也就是文化上的歐洲與我們一般所想的歐洲大陸的相異之處,還有「二次社會化」的洗禮,而在大學教育上卻是比想像中還來的不自由,但依然重視多元觀點,且學生的權利意識強烈;而西班牙文的特別之處在於有陰陽之分,不僅讓人好奇語言的邏輯是否會影響或是形塑一個人的價值觀,當人處在一個語言不熟悉的異國他鄉,更容易陷入自我省思,尤其是「我從哪裡來」的問題,是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才知道自己屬於哪裡。

        教授講評:是個很精彩的社會學家的觀察報告,人們常常好奇到底什麼是社會學,其實就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既不是經濟學也不是心理學,是在觀察人與社會結構間的相互影響,在該個案中能夠發現社會排除的現象(語言、文化、或其他社會結構導致排除),也就是說我們將一個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實體經驗,實際去感受什麼是社會學,同學們透過社會實踐計畫進而磨練、訓練自己,尤其在原本身為社會當中的主流個體時,在異地就更會發覺社會學的奧妙。

        接續上一篇得獎作品,《他們口中的歐洲──兩個月自助旅行的觀察和思考》便是其番外篇,但是內容的豐富程度依然不減。以一種對歐洲的嚮往之情,透過自己的雙眼去看看瑰麗的歐式風情,西班牙國內的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和備受爭議的鬥牛文化、在葡萄牙體驗沙發衝浪和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文物、對德國納粹歷史的批判、見證代表義大利歷史的羅馬競技場和被性騷擾後對台灣性教育的反思、瑞士的美術館多為宗教性作品以及家家戶戶懸掛彩虹旗、最後是在法國感受到種族偏見並思辨媒體再現,而在所謂的「他們」口中的歐洲是指台灣媒體與社會所渲染、編織出的美麗歐洲,同學就在這既有的歐洲想像下產生失望之情,同時也透過自己雙眼所見和自身所體驗到的歐洲進行重新建構,結束了這兩個月以來的旅行。

        教授講評:雖然類似於遊記分享,但是卻比旅遊書更加有趣,在整份報告中有一個主要的主軸,就是一種持續的與自己對話的呈現,透過重新認識自己與重新建後的方式,具有強烈的社會學模式,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概念都是一種社會啟發,同時也回應社會中族群關係與種族問題;而對於「他們」口中的歐洲,台灣的想像是對於自己的缺乏及欲望嗎?可以試著思考歐洲人自己對歐洲的認知與認同以及和我們所想的有何不同,因為歐洲認同是在很後期才被建構出來的產物,當他們在面對外人時可能會是一共同體,但是在內在主觀認同卻又不是一回事,每個人想像中的歐洲或許都是不一樣的。

        這次的實踐報告分享都發人深省,在如今這個全球化的社會下,經濟、政治、環境、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愈來愈頻繁,甚至稱得上無遠弗屆,那麼所面臨的問題便也成了全球性的問題,但是每個國家之間的合作協商卻並非是公平和平等的,意識形態的對立也益趨嚴重,究竟循環經濟在未來是否能改善社會現況,壯遊過後是否能尋找到自我的意義?期待同學們能繼續透過社會實踐活動去探索你所想要瞭解的人事物。

撰稿者:馬婉瑄 2020.05 筆

-----------------------------------

社會實踐報告獎發表會】

大家好,

本學期社會實踐報告獎發表會預計在5/6(三)於社科B01舉行,

10:30準時開始。

要參加的同學歡迎自由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