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性質:系友演講
專訪日期:2019.12.11
主角:陳宗聖(鮮乳坊訂單組)
關係:本校學士班系友(2014年畢業;102級)
撰稿人:陳琪芳
---------------------------------------------------------------------------------------
這學期最後一場的職涯分享系友,是畢業自本系碩士班的陳宗聖學長(阿聖),在知名社會企業「鮮乳坊」已服務3年;除了帶來精彩的職涯講座,阿聖學長也為同學們送來最有誠意的牛奶,讓講座有新鮮的開頭!學長從什麼是社會企業、「鮮乳坊」解決了哪些社會問題,一路分享,談到自身工作經驗與社會學的連結。
鮮乳坊要處理什麼社會問題?
在講座之前,或許大家都沒想過一瓶牛奶從牧場到貨架,是怎麼一步一步送到我們手上的,阿聖學長便用了清晰的架構圖向同學們解說。酪農業的問題錯綜複雜,有許多行動者交錯在一起,光國內市場便有酪農、乳品廠、乳業協會、銷售通路……等各方人馬,國內乳品業也深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甚至也跟肉牛市場也有所關聯;同時乳業捐、保價收購、鮮乳標章⋯⋯等政策,加上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脈絡:經濟起飛的輝煌、 加入WTO的衝擊、毒奶粉事件後的食安意識……。過去,這些資料並沒有被妥善整理,很多訊息都是學長從國家圖書館的紙本文獻中獲得,消費者也就更不知道鮮乳製造背後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阿聖學長曾經找到一篇討論酪農生產成本計算的量化研究,並且親赴台南拜訪作者,發現作者正在致力於讓農民「記帳」-酪農由於害怕若計算清楚,政府就會來課稅,因此過去沒有記帳習慣,但也使得酪農沒有數據去觀察生產狀況。鮮奶的營養難以被其他食物取代,且國際乳價波動非常大,同時乳牛需要全年365天的專業照顧,品質不能馬虎;面對仰賴政府保護卻無法互信、與乳品廠有衝突、本身生產力也良莠不齊的本土酪農業,需要有志之士給予支援。
鮮乳坊從群眾募資發跡,要讓大眾認識產地及酪農,整瓶牛奶堅持採用單一乳源。針對酪農業,鮮乳坊做的是促成公平交易、人才培育、產業升級,而針對大眾,則是實現社會責任與食農教育,對於生產個環節層層把關,符合「社會企業」的目標—將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鑲嵌」在商業模式中,而且有嚴苛的檢定標章檢驗其社會影響力。
工作經驗中的社會學啟示
鮮乳坊的組織扁平化,公司內部有超過10個小組,除了各司其職也互補互助,每個成員負責的內容也總是與時俱進;阿聖學長所屬的「訂單組」除了肩負客戶服務、結帳、進銷貨控管,更逐步進行系統規劃,除了訂單組的任務,學長也身兼勞工代表;從工作中,學長體悟到自己擅長歸納、不善於處理過於精細的事,因此自己去挖掘了EXCEL中實用的工具,讓細節的事能正確、快速地完成,大多數的時間便能拿來做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由此延伸,學長鼓勵同學們培養「自學」的能力,將來在職場就能更得心應手地處理困難。
在職場經驗與社會學背景的相互對應下,阿聖學長認為社會學至少帶給他3種功用:(一)「理論性思考」讓腦海中有清晰的思考地圖,學習新知識時可以快速抓到它的「座標」,把各個座標做有效「串連」,變成用來「解釋現象」的工具,像是將台灣酪農業的發展史從散落各處的資訊整理成一張張架構圖、協助編寫「台灣吧-鮮乳奇緣」的腳本;(二)從「研究法技能」中習得的資料處理能力,讓他知道資訊怎麼消化、解讀才是正確的,更應用在公司儲運、會計等系統規劃,同時可以透過實證、數據去說服人家,不會被錯誤的資訊牽著鼻子走,在職場上遇到類似情況時也有頭緒去應對;(三)阿聖學長認為北大社會系是個很和諧的環境,可以跟老師們互相分享經驗與知識,建立出系上的「知識夥伴」,對人際關係上的經營有所助益,當人與人之間有良好的關係,就不會擔心冒犯而不敢做出改革,更能成為一位適切的勞方代表。
以「勞工意見調查」的專案為例,身為勞工代表的阿聖學長,從質性訪談、量化問卷設計、資料處理、撰寫報告、與各組成員溝通…全都不假他人之手,實際訪問了同事們在鮮乳坊工作的心得、狀態,並參考中研院社會所「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的題目設計問卷,也運用了社會學思路去跟雇主溝通出更理想的工作環境,包含友善的性別、權力、階級意識,促成組織設計原則的確立,更加彰顯鮮乳坊的企業精神。除此之外,學長也執行了不同專案,例如性別課程、公司讀書會、廠商滿意度調查,這些都與學長本身的社會學經驗息息相關。
在講座的最終,阿聖學長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對社會有益的事」作結,這是學長能在職場中持續揮灑熱情與發揚社會學精神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