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碩士班

首頁 > 學制介紹 > 碩士班>課程整體規劃

碩班課程介紹

刊登日期:2022-11-04  
友善列印

社會學系碩士班課程介紹

【必修課】

社會學理論

隨著社會脈絡的變革,諸多學者奠基於自身的觀察與研究,提出論點試圖解釋社會世界運作的邏輯。但在「社會學理論」這個類屬底下,卻有著各色異質的理論並存。在這門課中,我們將利用整個學期的時間,介紹多種理論觀點,以厚實理論涵養;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將試著去反思,相關論點究竟如何被應用來理解我們所面對的社會世界。

量化資料分析

本課程旨在介紹統計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學習資料的處理與詮釋、瞭解統計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研究過程所扮演的角色。課程的具體重點包括:(1) 統計的基礎理論與邏輯思考;(2) 認識各種資料的性質,以及學習實際處理資料; (3) 學習說明詮釋統計分析結果, 並以簡明圖像呈現數據資料; (4) 學習社會科學研究過程,包括提出研究問題,思考理論架構與假設,尋找適當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分析方法(5) 有效率地閱讀使用到統計分析方法的社會科學文獻。

社會研究專題討論

為了培養碩士學生的批判思考與提問能力,增進本系碩士班學生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視野、強化師生互動與討論風氣。本課程將以專題討論的方式,邀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到本系演講。演講的安排將由負責老師統籌。

社會研究方法

本課程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培養研究生獨立研究的基本能力。課程的第一部份為基本概念的澄清(社會科學是什麼?社會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什麼是做研究?學術活動的過程及本質是什麼?研究貢獻分為哪幾種?);第二部分是對於研究過程的基本瞭解,包括了問題意識的形成,尋找與閱讀文獻的技巧、搜尋與選擇恰當資料來源、論文寫作、引用格式等等,亦即不論採取何種研究方法都應該瞭解的大小基本原則;第三部分才進入各種常見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透過閱讀教科書、研究法相關文獻,以及應用該研究法的實證研究論文,讓學生對各種研究方法得到基本瞭解。簡言之,第一與第二部分所涵蓋之課程內容,是不論偏好採用何種研究取向的碩士班學生都應該要具有的基本認識。第三部分則是 希望透過有趣研究案例的介紹,引發同學們的提問靈感,靈活運用特定的研究方法。


【選修課】

金融社會學

金融社會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一個研究領域,累積了經濟社會學、金融社會研究、人類學與其他社會學科對金融市場的研究成果,採取不同於財務經濟學與財務行為學的理論、觀點、方法與主題,分析與理解金融市場的結構與發展,其中的文化、知識、行為與行動者,以及金融領域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係。金融社會學除了反思主流財務金融研究限制,但同時也指出兩者對話空間。本門課目的是將金融社會學重要研究議題與其核心研究觀點介紹給學生。本次課程將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將綠色金融主題結合至課堂內容與作業報告。

認知社會學

認知社會學(Cognitive Sociology)是以美國Rutgers大學Zerubavel教授為核心所發展出的一門社會學領域。該領域特別強調社會邏輯(social logics)如何形塑人與人之間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並總能在龐雜的社會現象中找到人們在所處社群影響下所發展出的社會模式。本門課的宗旨是期望能夠帶領修課者探索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係。除了普遍介紹能夠協助我們想像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各種社會學觀點與研究取徑外,也將透過你我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面向的例子深入淺出地來說明社會是如何影響個人,以及個人是如何影響社會。其中,本門課更以認知社會學的觀點為主要的切入視角來看待社會如何深刻地左右個人的日常生活。

組織社會學

The key insight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is that while factors on the micro‐level and the macro‐level are certainly important to explain what happens in society, the meso‐level of organizations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y society is organized the way it is. Moreover, 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are important actors that shape key societal processes. Organizational sociologists have studied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s in society from the st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ut have really started to examine how organizations are embedded in society since the mid‐1970s. We will see that many phenomena in society, such as ine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re related to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society. Organizational sociologists broadly classify their ideas about how organizations shape and are shaped by society in four different theories: network theory,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corporate demography. In this course, we will discuss these four theories about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s in society and explore how these four theories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our society.

質性資料分析


本課程以說明質性研究特性,協助修課學生蒐集與分析質性資料為核心目標。課程共將分為幾個部分,包括介紹質性研究和蒐集資料方法;閱讀既有質性研究範例;設計自身質性研究;實作質性資料蒐集與分析;以及成果發表。本課程希望集中在修課學生自身所關懷的研究主題,並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去回答研究問題。除了概念,也希望透過研究的實作經驗來累積對於質性研究的認識與興趣。換言之,除了被動聽課之外,此門課的修課 同學將在本學期中獨自完成一份質性研究。

政治社會學專題


「人權」在民主化後的臺灣似乎成了一種主流價值。社會運動的倡議者常引用人權公約、權利論述作為倡議的語言。然而,國家體制、反運動也在高談人權、使用人權的話語。究竟人權如何定義?落實?與建構是值得探索的社會學議題。人權似乎是許多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前提與號召,然而,卻很少看到社會學研究直接進入分析權利的歷史、內涵、政策與詮釋。這次的政治社會學專題, 我們將跨領域的閱讀法律學、社會學、人類學的作品。希望在法律的框架之外,檢視人權的社會科 學的分析及其影響。課程進行方式將以深入閱讀與批判性分析為主。期望對人權與社會學研究作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經濟社會學專題研究

經濟社會學專題研究課程目的在帶領學生深入閱讀此領域研究專書,規劃上課以 報告、提問、討論等類似讀書會方式進行,目的在於激發學生批判思考。


民族主義:理論與東亞經驗

「民族」是一種人群的劃分;民族主義則是一種國家政治正當性的理論。民族主義起源於十六世紀的西方,尤其是英國與西歐,並逐漸透過貿易與戰爭的壓力,迫使非西方社會加入,形成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國際體系。這門課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我們從民族主義的重要著作開始,把民族主義當成一種歷史的產物,來瞭解民族主義產生的原因、時代背景,突顯民族主義的歐洲特殊性,以及這個地方性、特殊性變成全球普遍規範的過程。其次,我們瀏覽民族主義理論中的重要辯論,尤其是常年論(「民族」是天生的)與建構論(「民族」是被發明出來的)之間的爭議及其最新進展,特別是比較被社會學忽視的戰爭。最後,我們以東亞經驗為個案,與民族主義理論對話,嘗試瞭解中國與周邊社會的互動,反思民族主義與東亞經驗的對話可能。


障礙與社會

一般人通常認為(身心)障礙是少部份人的問題,社會要用愛心關懷這些「弱勢族群」。然而,障礙研究的先驅Zola(1989)指出,障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狀態,只是發生的時間點不同而已。障礙研究與障礙社會學主要是經由跨領域的角度來思考障礙相關的社會議題。從社會學的觀點出發,障礙不僅是個人身心狀態的差異、障礙也具有社會性,因此在不同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障礙者多承受著不同的文化意涵與社會污名。而障礙研究不僅是研究社會如何對待障礙者、身心差異的人,更是研究社會如何定義『正常』、與對待『差異』。本課程將提供一個社會學觀點的障礙研究,內容將涵蓋障礙研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包括社會模式的觀點,權利模式、障礙的定義、社會建構與歷史中和障礙相關的社會政策,障礙者的文化、自我倡議和障礙權利運動等。

研究法

本課程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培養研究生獨立研究的基本能力。課程的第一部份為基本概念的澄清(社會科學是什麼?社會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什麼是做研究?學術活動的過程及本質是什麼?研究貢獻分為哪幾種?);第二部分是對於研究過程的基本瞭解,包括了問題意識的形成,尋找與閱讀文獻的技巧、搜尋與選擇恰當資料來源、論文寫作、引用格式等等,亦即不論採取何種研究方法都應該瞭解的大小基本原則;第三部分才進入各種常見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透過閱讀教科書、研究法相關文獻,以及應用該研究法的實證研究論文,讓學生對各種研究方法得到基本瞭解。簡言之,第一與第二部分所涵蓋之課程內容,是不論偏好採用何種研究取向的碩士班學生都應該要具有的基本認識。第三部分則是希望透過有趣研究案例的介紹,引發同學們的提問靈感,靈活運用特定的研究方法。

國際社會研究專題


This course is provided jointly by Graduate school of Sociology, Ritsumeikan University, Japan. It is constituted of a series of online lectures and seminars on various topics of social studies. The speakers will be scholars from global leading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class is composed of students and lectures from Graduate school of Sociology, Ritsumeikan University (Jap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hung-Ang University (South Korea) an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Taiwan).

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



本門課將帶領學生認識集體記憶的形成與集體記憶對於社會認同的影響。儘管直觀地說來人們會認為記憶是自己私人所擁有,但採取社會學的觀點來探究人們的記憶即會發現,人們的記憶深刻地受到所處社群與環境的影響,繼而左右人們對於事物的看法與認同。從記憶研究的角度而言,任何社群均是透過對於過去的記憶來喚起成員對於該團體的凝聚力。亦即,所有的社群均可以被視為是個記憶社群,而透過種種記憶技術運作,記憶社會化於是得以完成。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記得自己出生前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情侶們對於各種紀念日均特別重視;家庭成員對全家福與孩子們慶生照片背後的故事總是津津樂道;當員工剛被企業雇用時通常必須先參加新進員工的訓練以認識企業的歷史等。簡言之,這門課將廣泛地帶領修課者從理論層次與實證研究認識集體記憶形成的場域、製造集體記憶的邏輯、集體記憶的複製與不同集體記憶間的競爭等議題。

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近年來,各種強調審議民主精神的參與模式在台灣被積極試行;包括政府 部門、學術團體、以及民間單位均紛紛投入與審議民主相關的理論反思、培力 深耕、和實作推廣。這門課本身的規畫,便是希望能夠透過兼顧理論與實作的 課程設計,引領學生認識、規劃、體驗、並反思探討審議民主在台灣的現況與 可能的改進之處。

歷史社會學專題研究


這門課的目的是將時間與過程帶入社會學的討論中,讓同學練習把社會事實、社會現象當成動態的結構化過程來分析,而非靜態的物體來解剖或歸類。本學期課程分成三個單元。在介紹歷史社會學的導論之後,我們將閱讀以資本主義、國家、革命這些「大哉問」為主題的歷史社會學、比較歷史分析經典著作。由於中國崛起,近年來與中國有關的研究發展得相當成熟,我們也將介紹以中國為主題的相關著作,藉此與以西方資本主義為對象而發展出來的理論進行比較,並透過中國與西方的比較,來反思現有歷史社會學的特點,由來此進入關於歷史社會學的理論、方法論回顧的結論部分。


由於每年本系課程會有更動,最新詳細內容請參考各老師的網頁,以及本校課程查詢系統:http://sea.cc.ntpu.edu.tw/pls/dev_stud/course_query_all.chi_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