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社會學之路 Part 3:社會所帶給我的禮物 — 鄭而庭學姊、白輝湟學長、林芳婷學姊
對於台灣的大學生來說,大學四年結束後,便走到了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我應該先進入職場,好好累積工作經驗呢?」「還是應該先唸研究所,多精進自己跟學歷呢?」相信這樣的想法應該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是一直迴盪在腦海裡的聲音,也是許多人心中的兩難。但,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呢?再就業和學業間究竟有沒有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呢?
今天,「社會學了沒」依舊邀請了從事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員的白輝湟學長、就職幼兒園老師的鄭而庭學姊以及任職於勞動者工會與政黨幕僚的林芳婷學姊,來跟大家分享念社會所帶給大家的收穫,以及在工作和學業的兩難選擇裡有沒有雙贏的可能。現在,就讓我們用熟悉的QA時間,讓學長姐們為大家一一解惑吧!!
一、請問各位學長姐們,念社會所獲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
鄭而庭學姊:反應變超快哈,主要是對日常生活提升感受力及敏感度。近至自己在幼兒園現場的情形,從幼兒語言中敏銳聽出性別刻板或歧視的意識形態,適時給予引導提供幼兒思考機會(如:女生不給男生玩扮家家酒遊戲、不跟同學做朋友因為同學皮膚黝黑);遠至世界情勢及時事探討,從美國大選嗅出民主黨及共和黨背後所扶植的左右派價值,卻巧妙的與臺灣主權問題交織出高複雜度的風向,導致美國大選在臺灣的討論非常有趣。相信這些思考視野是倚靠社會學涵養逐漸洗鍊的。
白輝湟學長:最大的收穫,就我自己而言已能理解過往自己的一些言論,其實是帶有歧視貶抑性的,不管是對於女性、不同族群等等。現在自己能更尊重不同文化與類別,包容其他的想法與意見。尤其在看待事物的面向,雖不敢說面面俱到,但會試著讓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林芳婷學姊:應該是雞排妹事件吧~問了一些身邊的人,大多的回覆都只是感受上的論述,也較多落在評論個人行為,但很驚訝的是自己,能在事件中,用相對理性分析的方法去表達自我意見,且以完整文字表達去逐一陳述,而這些成果是在課程與課程後更多書籍爬耙去累積而展現的收穫。
二、請問唸了社會所之後對於社會學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呢?
鄭而庭學姊:就讀社會所前,自己對於社會所的想像偏向了解理論基礎、理論如何相互辯證、各家學派所著重的核心概念及批評等等相關知識;就讀社會所後才知道原來理論如此平易近人,當老師用極日常生活化的案例進行分享討論,讓原本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我更加放心了。原來,社會學可以這麼稀鬆平常又好聊(灑小花)。
白輝湟學長:我以前對社會學總是停留在韋伯、馬克思、涂爾幹……等學者的理論,但總覺得好像與現實有一段距離。但是在讀了一些書、期刊文獻等,才發現社會學其實很貼近我們的生活,只是你有沒有用心去觀察在你身旁的現象。
林芳婷學姊: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不同是:在想法上變成更豐富更有理論基礎的支持,能完整有條理表達想法,也相對有更多的看見且更開闊包容不同的想法與意見。(對於學習社會學的人而言,永遠沒有標準的答案,有的是自己更多更多的自我對話)
三、最後一題也是最重要的一題,請問各位學長姐們,你們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與學業呢?
鄭而庭學姊:真是問對人了,我完全做不到呢(笑)!研究所學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課堂參與及作業產出。在職專班貼心之處在於課程全數安排在週末,並不會讓人有下班趕場的疲累感,能夠在週五妥善休息後來到課堂吸收新知,對我而言反而是種放鬆或療癒;作業產出則是較為困難的部分,不過因為自己選擇了喜歡的科系,只要帶著熱愛的心,再早都能爬起來寫作業。
白輝湟學長:我有次跟主管在聊,主管說他下班回家都快累癱了,根本就沒氣力再拿起書本,說實話確實是如此。但自己總覺得這是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所以即使再怎麼累,也會抽出時間把上課要看的文獻或是書籍找時間閱讀。甚至有時候寫作業弄到三更半夜,然後隔天還去上課。怎麼平衡工作跟學業?我覺得是看自己有沒有真的要下決心要唸書吧!一旦選擇了就要投入才有辦法做好。
林芳婷學姊:我覺得學習某部份需要很大的自律,這說來有談老生常談,但確實很貼近自身的經驗體現。
--------------
愉快又輕鬆的訪問在這裡告一段落,日後也請持續關注「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了沒?」,我們將帶來更多精采有趣的資訊喔!也歡迎對社會學有興趣或是對本系有興趣的親朋好友,加入我們的北大社會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