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碩士在職專班

首頁 > 學制介紹 > 碩士在職專班>新生入門

2021碩專班系友訪問Part 1:與社會學接軌的人生

刊登日期:2021-09-15  
友善列印

前進社會學之路 Part 1:與社會學接軌的人生 鄭而庭學姊、白輝湟學長、林芳婷學姊

社會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與職場相距較遠的科系。然而,有這樣的一群人,再經過社會的千錘百鍊後,卻毅然決然的選擇進入社會學這塊領域。以社會學作為自身的養分,繼續深耕與培養自己專業。究竟,社會學對於身在職場上的學長姐們,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和幫助呢?今天,社會系臉書小編為各位專訪了三位來自不同工作職場的學長姐們,分別是原先從事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員的白輝湟學長、就職幼兒園老師的鄭而庭學姊以及任職於勞動者工會與政黨幕僚的林芳婷學姊。現在,讓學長姐們帶大家來看看社會學獨有的魅力吧!!


一、在各自不同的職業中,當初是怎麼接觸到社會學的呢?

鄭而庭學姊:最初的社會學接觸來自於求學時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從網路觀察到社論閱覽中發現生活與社會學息息相關,正式走入職場後更發現階級再製與社會不平等無所不在。身為年齡層相對較低的幼兒園老師,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認知發展、玩具選擇,都能嗅到社會學的影子~不同地區的幼兒所反映的樣態更是大有不同,對我而言是最驚訝也最有趣的發現。


白輝湟學長:我是從事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員,簡單的說就是教導到機構內的身心障礙朋友,學習洗車及加油等工作技能,讓他們能夠到其他的公司工作。這比較像社工系的領域(直接服務),只是以前在學校有修過社會學外,剛好同事也有社工、社學雙修,有時候就會談到社工與社學之間的不同之處。


林芳婷學姊:因為自己本身從事勞動者工會與政黨幕僚的工作經驗,常常接觸社會議題,同時總有機會遇見第一現場的人與事,再加上身邊很多唸社會學的朋友。



二、當初是什麼樣的契機會選擇來唸社會所呢?

鄭而庭學姊:當然是為了加薪啊!(鄭而庭學姊打趣的說),薪資調整當然也是重要的一環,但更重要的是決定就讀研究所時曾告訴自己:要找到一間符合自己興趣、值得花上兩年就讀、不枉費時間的學校。比較各間大學在職專班的課程,我發現社會所的課程能夠循序漸進並精實的教導學生如何提升思考的層次,除了更宏觀的看見社會,多元安排的選修課程也能開拓視野,實在太划算了!


白輝湟學長:出社會已很長一段時間,總是覺得自己過去所學的不夠,之前念的是社工科系,所以就想從學習社會所的課程中,來增加自己的學識,重要的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方法,或許能給自己更多的啟發與反思。


林芳婷學姊:那時候還在政黨當募僚的時候,想說該如何讓實務經驗變得更紥實,與伙伴聊到自己的想法時,她便向我推薦台北大學的社會學系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與磨練成長的機會。


三、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是什麼,為什麼會想做這個主題呢?

鄭而庭學姊:從碩一剛入學時便五花八門的蒐集自己有興趣的題材:冰雪奇緣中的女力意識、生命歷程觀點看輟學選擇、獨立樂團的女性困境、新型休閒流變與社會價值變遷,種種議題在修習社會研究方法時不斷刪減與聚焦,最後確立主題-幼兒園班級活動中看性別意識建構。在進入社會所後,幼兒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表態經常引起我的興趣:「老師剪短頭髮好像男生喔!」、「老師!他拿的色紙是女生的顏色!」…讓我更想研究幼兒日常所接觸的性別符碼如何呈現、如何影響其性別意識的建立。


白輝湟學長:我的題目是:「無家者的網絡關係及其功能,以北車與艋舺公園為例。」會選擇這個題目,一方面是社會研究倫理守則裡所提到的保護烏鴉的原則,另一方面希望藉由研究,讓我們的社會增進對這群生活弱勢的人多一分了解與認識,別再被過往的刻板印象定型、別再被貼標籤,用一般的心去看待他們。


林芳婷學姊:我的題目是「女同志的性別實踐」。女性&同性性取向,是我認為弱勢的加乘,那麼在這樣相對弱勢的關係裡,是否有機會讓相同性別相愛的兩個人,能走出異性戀闗係的相處模式,建構一個更具「性別」平等的關係,亦或是參考(複製)原有的闗係樣式。



四、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與自己從事的職業有關連嗎?

鄭而庭學姊:超級有關係~,因為在社會所養成的感受力及敏感度,讓自己對於職場生活更有感觸。經過與教授的諮詢後自行取捨,決定選擇其中最有趣也最貼近自身經驗的命題。期待透過研究之眼,能夠更全觀的看見結構,接著嘗試梳理出幼兒性別教育現況的方針。


白輝湟學長:社會學研究的課題真的包含很廣泛,記得張恆豪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曾經要求我們讀一份期刊「平等參與或特殊待遇?臺灣障礙者大學入學制度變遷之社會分析」。另外他還推薦了一部影片,片名「異類」,講述的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青少年決定交個女朋友,並要求擁有更多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全家人踏上自我探索之路。這些部分其實讓我在看待我身旁這些小朋友時,就不會只站在助人工作者的角度去看,若不是因為身心上的限制,他們與我們並沒有不同。


林芳婷學姊:嚴格上來說是沒有,但在生活體驗上是有連結的,開始對於工作所遇見的人事物,會用社會學的角色去思考「為什麼」,相對上就比較能明白其中的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