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三鶯研究

首頁 > 學生表現 > 三鶯研究>歷屆碩士班論文

文化與商品:擂茶的社會學考察
(碩士班:黃一民) (指導教授:陳明祺)

刊登日期:2005-01-31  
友善列印
  • 研究生:黃一民
  • 論文名稱:文化與商品:擂茶的社會學考察
  • 指導教授:陳明祺
  • 關鍵字:擂茶 ; 客家傳統 ; 北埔
  •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主題對北埔擂茶演變過程的社會學考察,這個演變過程包括擂茶的「商品化」的後果以及擂茶作為「客家傳統」的社會建構。擂茶在發展過程中,儘管它都是「食物」,但卻蘊含著不同的文化意義。我將擂茶區分成三種類型:唐山客擂茶、北埔擂茶與客家擂茶,以區分出它所具有的社會意義。我的研究問題是圍繞著三條軸線來進行討論:一、擂茶成為客家傳統的建構過程,以及擂茶形式的改變。二、擂茶商品所蘊含的消費文化?三、擂茶商品與北埔城鄉風貌之間的關係。我以擂茶商品為例,說明「物品」(object)作為人類勞動之後的產物,之得以成為「商品」是有它所處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的脈絡,並不是所有的「物品」都必然可以成為在市場交易的「商品」。以經濟社會學對經濟活動之社會脈絡的關注,是可以與「文化經濟」形成對話。從「文化經濟」對「符號價值」的分析中,指出消費的目的是在商品所展現的「符號」,而非物品本身的「物質特性」。但我進一步去質問:「符號」從何而來?之,探索擂茶作為商品的社會文化脈絡,除了是新消費型態-「符號消費」-的產生外,擂茶商品所蘊含的符號價值還可以區分成兩種層面:一、台灣族群分類方式。二、「懷舊」的文化邏輯。台灣當前的「四大族群」的分類方式與1980年代中期興起的客家文化運動,是擂茶成為商品的社會脈絡。台灣近年來文化邏輯的轉變,使「傳統文化」成為懷念、消費的對象。「傳統文化」透過了文化中介者的改造後成為「文化商品」。以擂茶為例,「文化」與「商品」的結合,形成了「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的現象,「文化」與「商品」的分界難以辨別。「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現象促使了北埔當地一個新的消費/文化空間的形成,這個消費/文化空間改變當地的城鄉風貌,並使當地的古蹟、老廟與許多公共建築產生意義上的變。本文的內容回答了Hobsbawm的提問:何種「傳統」既有政治意義,又具有商業利益?在這個問題之後,我進一步提問:對於當代社會中不同人群團體的「在世存有」之方式,除了將「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的方式之外,生活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我們還有什麼不同的行動方式可以再現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