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碩士/碩專班畢業論文

首頁 > 學生表現 > 碩士/碩專班畢業論文>歷屆碩士班論文

自願離職者的特性與再就業機會之事件史分析:台灣1990年代末期結構性失業潮的影響
(碩士班:官逸人 (指導教授:陳明祺)

刊登日期:2005-01-31  
友善列印


  • 研究生:官逸人
  • 論文名稱:自願離職者的特性與在就業機會之事件史分析: 台灣1990年代末期結構性失業潮的影響
  • 指導教授:陳明祺
  • 關鍵字:自願離職者 ; 職業流動 ; 再就業機會 ; 結構性失業 ; 事件史分析
  • [摘要]

    過去國內社會學家對於失業相關的研究並不多,多著重在對於非自願性失業的討論。而失業人口中除了被解雇的人之外,還包括輕易放棄工作或主動辭職的人。本文即根據Abelson(1986)對離職的行為分類,選定分析對象為「個人自願離職且組織可避免」的離職行為。想要探討台灣1996年以來的結構性失業潮,失業率急速攀升的時空背景之下,仍因「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而選擇自願離職者,究竟是哪些人?和非自願離職者(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相較,這些人是不是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本研究以主計處1998至2002年「人力資源調查」及其附帶之「人力運用調查」之原始資料為來源,挑選出失業者樣本作為研究對象,並利用其相鄰兩年約有半數樣本是重複的樣本輪換性質,合併相鄰年份的人力運用調查而得到一年後失業者工作現況的追蹤資料,探討自願離職者相較於非自願離職者,是否再就業的機會較高。由於事件史分析法可以充分使用因為「限控」(censored)問題所造成的不完整期間(incomplete spell)資料,其估計結果較一般迴歸分析更具統計有效性,基此,本研究採用事件史分析法來進行失業人口再就業的實證研究,估計影響再就業機率的主要因素。對於影響失業者的離職和再就業的因素,除了教育程度與離職原因之外,也考慮了個人屬性以及勞動市場結構的因素。

    哪些人口和社會屬性的個人,會有較高的自願離職比例?經由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年齡層較輕、從未結過婚、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工作的行業是三級產業、中型公司、專業人員階層、工作場所都市化程度較高者,相對的離職原因是自己辭職的比例較高。進一步以邏輯迴歸分析釐清各個自變項的影響發現,代表教育程度相對位置的教育之百分等級,在迴歸模型中,對於離職原因的影響極為顯著,即使在控制住勞動市場結構、個人屬性因素的影響之後,教育程度的變項依然非常顯著。我們可以說,在台灣社會文憑主義、學歷至上的特殊文化傳統影響下,教育成為影響工作者本身的自我認同的最重要因素,進而成為決定個人離職行為的重要因素。學歷之相對位置較高者,可能因此「自視甚高」,較有可能對工作不滿意而自願離職。

    至於自願離職者,是否在重新進入勞動市場之時,待業期間較非自願離職者短,再就業的可能性較高?Cox對比涉險模型所做的事件史分析結果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形下,離職的原因對再就業機率並沒有顯著影響力,也就是說自願離職者與非自願離職者相較,並沒有較短的失業期間,再就業的機率與非自願離職者也沒有顯著的差異。這個結果也與台灣學者過去關於離職原因與再就業或失業期間的研究頗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