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碩士/碩專班畢業論文

首頁 > 學生表現 > 碩士/碩專班畢業論文>歷屆碩士班論文

認識方式與教育、族群婚姻配對-以介紹人為例
(碩士班:于德林) (指導教授:蔡明璋)

刊登日期:2004-01-31  
友善列印


  • 研究生: 于德林
  • 論文名稱: 認識方式與教育、族群婚姻配對—以介紹人為例
  • 論文名稱: The Role of Matchmakers in Educational and Ethnical Homogamy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蔡明璋
  • 關鍵字: 婚姻   對數相乘層級效果模型  擇偶過程  教育同質婚
  • 族群同質婚   分類式擇偶
  •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夫妻婚前的認識方式之人際網絡因素對於婚姻配對的影響,以

    釐清擇偶過程要素的作用。將認識方式分成有介紹人和 無介紹人(自己認識配偶者)兩種

    ,分別探討對於夫妻教育婚姻配對和 族群婚姻配對的影響。使用「臺灣地區社會意向八十

    年六月專題調查計畫(NSC 80-0301-H-001-46-B1)問卷」的調查資料與2001年「台灣社

    會 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四期第二次調查計劃(NSC90-2420-H-001-004-B1)家庭組問卷

    」的調查資料,將兩者加以合併分析。以Xie(1992)所提出的對數相乘層級效果模型(

    log-multiplicative layer effect models)做為主要的分析模型,並使用LEM(Vermunt

    ,1997)  做為估計模型參數的統計軟體。

    本研究發現:世代、性別、教育程度和「都市化程度」均對使用介紹人的情形有所影響,

    但族群上則沒有差別。而夫妻教育婚姻配對的同質關聯性並無世代上的差異;但夫妻族群

    婚姻配的同質關聯性有明顯的世代差異,「年老世代」比「年輕世代」同質性高。另外就

    網路要素中的認識方式而言,本研究區分了「有/無介紹人」與不同世代間,分別在教育和

    族群婚姻配對上的影響。

    就教育婚姻配對而言,「有介紹人」與「無介紹人」(自己認識) 之夫妻教育婚配的同質

    關聯程度在「年老世代」中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介紹人」降低教育婚配同質性的影響

    力明顯表現在「年輕世代」中,這可能是介紹人角色和功能的改變所致;而「無介紹人」

    的擇偶方式,夫妻的教育婚姻的同質性大幅增加,反應的可能是教育擴張帶來的影響(促

    進同質婚配)。而族群婚姻配對則相反,儘管考慮了世代的差異後,「有介紹人」的族群

    同質婚配的關聯程度仍然遠高於「無介紹人」的情形,年老與年輕兩個不同的世代都表現

    出這樣的趨勢,顯示族群作為文化團體的意涵,身為網絡中的成員,介紹人不太可能會去

    促進異質婚配。

    為了更釐清介紹人在教育和族群婚姻配對間的差異,我們決定在教育配對上加入夫妻族群

    相同/異;而在族群婚姻配對上加入夫妻教育程度 相同/異,作為控制變項。結果發現:

    在考慮了夫妻籍貫相同/異之後, 介紹人仍然發揮其降低教育婚姻配對同質關聯程度的作

    用,但主要是表現在夫妻籍貫相同的情況下。而控制了教育程度相同/異之後,族群婚姻配

    對中的介紹人仍然有明顯增加夫妻婚姻配對同質性的作用。總之,本研究證明了婚姻介紹

    人在教育與族群婚姻配對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介紹人 降低教育婚姻配對的同質性;但增

    加族群婚姻配對的同質性,這樣明顯的區別即使控制了其它變數後依然顯著。

  • [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atchmakers in

    mating process in educational and ethnical homogamy in Taiwa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Social Image Survey (General Survey of

    Social Attitudes in Taiwan)” that were collected in 1991 and the Fourth Wave (

    PartⅡ, Family Study) of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data that

    were collected in 2001. The log-multiplicative layer effect model (Xie ,1992)

    is applied analyzing these data, with model estimating supported by the LEM

    program (Vermunt,1997).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younger cohort , female, low-

    educated people, and rural dwellers is more likely to use matchmakers for mate

    selection. While this study found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lder and younger cohort regarding educational homogamy, there i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ethnical homogamy between the two cohorts. The pattern of

    ethnical homogamy is stronger for the elder cohort than young cohort.

    Matchmakers produced opposite influences in educational and ethnical homogamy.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while matchmakers reduced

    educational homogamy, they enhance the ethnical homogamy, even with the

    control of  other effects,such as the cohort’s effect, the effect of the

    couple’s education in ethnical homogamy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uple’s

    ethnicity in educational homog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