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學生成果

首頁 > 學生表現 > 學生成果>交換經驗分享談

羅存恩(交換學校:中國人民大學)

刊登日期:2022-11-08  
友善列印

交換時間:20219月-20221月 (110學年度上學期)

交換學校:中國人民大學


一、申請動機

        無論是通過新聞、社群、課程或閒話家常,我們有各種不同的機會和管道去認識對岸,但這些總是讓我覺得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甚至無法確定對方是有憑有據還是道聽途說,那麼還是自己去一趟看看吧!

        從來沒有到訪過對岸的我抱持著滿滿的好奇心在大三上申請了中國大陸組的交換學生,希望在疫情趨緩(後來並沒有)且畢業學分進度還算順利的情況下於大四上到北京進行交換。如果讓我選擇一個最嚮往的大城市,那麼它一定是北京,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政治及文化的中心,同時也匯聚了國內最頂尖的幾所高校,當中臺北大學合作的「中國人民大學」便成了我的首選。


二、交換學校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簡稱人大,是一所位於海淀區中關村大街的雙一流大學,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重點高校。人大約設有5個學部(人文、社會、經濟、法政及理工),下設23個學院、81個本科專業。

        人大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為培養知識份子成為抗戰人才而創立了當時的「陝北公學」,期間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改組,學校名稱也有了「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的流變。1949年,中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於次年,也就是1950年正式成立「中國人民大學」。

        我所認識的人大是一所相當優秀的大學,校園寬闊而優美,學習資源豐富,師生關係優良,上下課的路上總是熱熱鬧鬧的;圖書館的所有座位都得提前預約,且總是人滿為患;校內除了有博物館、電影院、醫院之外,還有五間大食堂、各種特色餐廳、咖啡館、小賣部和超市,有自己的外賣站和快遞站,附近的地鐵和公交也很發達,生活機能相當方便。


三、行前準備

        這次的交換之旅充滿諸多不確定性,所以在臺北大學公布錄取名單後我就和同校的隊友積極在網路上尋找是否有要一起去交換的他校同學,找到了「大陸交換互助會」的群組,最後在上面遇見了另外三位小夥伴,我們一共五人都沒有去過對岸,在前期規劃上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互相合作查資料、找航班、聯繫在當地的親朋好友等,能夠順利抵達交換學校都要感謝同行夥伴們的幫忙,因此我認為「團隊合作」是我在整趟交換當中最特別也最值得的準備。

        新冠疫情可以說是為我的交換帶來不少挑戰,比如人民大學要求所有交換生需完成疫苗接種才能進行報到,而2021上半年時在台灣的我們還輪不到打疫苗,因此我們必須要提前抵達大陸進行接種,此前還得依據各地不同的規範進行集中隔離。依規定九月中才要報到的我們在各種考量之下,提前在七月抵達上海進行兩週的集中隔離,解隔離後立刻安排第一劑疫苗接種,接著等待接種三週的接種間隔期間,在北京完成了第二劑的疫苗接種後才得以入學;原本預期要多多走放各省份、各城市的我們也因為疫情防控規範以及嚴格的封校措施,交換期間都老老實實地待在北京(萬一在其他省份出現新冠病例的話健康碼和行程卡都會被標記,無法入京,也有可能會需要就地隔離),封校期間實施出入校的審批,需要有足夠正當的理由才會通過,否則就只能待在校內。

        雖然有不少挑戰和小困難,但一路上我們都受到很多陌生人的善意和幫助,有時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身處在陌生城市的我們來說,都是能夠記得好久的暖心舉動;人大也給我們每一位交換生安排了學伴,在我們出發前學伴就積極的給予幫助,入學後更是花了許多時間帶我們熟悉校園、辦理手續和出遊,這些都是比較幸運的部分。


四、當地生活

        生活中區別最大的應該是天氣、飲食和說話方式。北京大概十月就會轉冷,需要穿上大衣,十一月初就迎來了初雪,長版羽絨服是出門標配,天氣也特別乾燥(洗完的牛仔褲掛在室內一個晚上就乾了),入冬的氣溫幾乎都是負數,可以體會到膝蓋被凍到痛的感覺,但這僅限於室外,因為室內都配有統一供給的暖氣,在室內穿著短袖短褲都沒問題;飲食部分,北方人習慣吃麵粉製品大於米飯,因此到處都有販售各種各樣的麵食和包子饅頭等等,口味上他們吃的東西很不甜,所謂甜口的紅豆湯或八寶粥對於我們南方人來說幾乎就是無糖,肉類幾乎以羊肉和牛肉為主,一定要試試看北京的銅鍋涮肉蘸麻醬,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嚐一嚐麻團、炸糕、烤冷面、煎餅果子和紅糖糍粑等等小吃;北京口音最為人所知的特色就是「兒化音」,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他們說話時舌頭都是捲著的,有一次我在食堂看到湯圓,想問師傅裡面是不是有包餡,我說:「請問這裡面有餡嗎?」師傅聽了兩遍都聽不明白我在說什麼,我就試著說:「師傅,這裡面有餡兒嗎?」師傅立刻就懂了,告訴我裡面包的是「芝麻餡兒」,想體驗最道地的北京腔就得去趟胡同,可以跟路邊在下象棋的大爺大媽聊聊,他們也會對我們的臺灣口音感到十分詫異和新鮮。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是在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先科普一下,天安門廣場每天都會有升降旗儀式,升降旗會分別依照當天日出和日落的時間進行,因此每天的時間都不一樣,進廣場之前需要查驗證件並通過搜身安檢。通常看升旗的人潮會比看降旗的人潮要多上更多,我和同行夥伴選擇去看一個普通週日的升旗,凌晨兩點打車出發,抵達攻略上說到的東交民巷等待放行,待時間到後需要下台階衝刺到安檢、給民警查驗身份和安檢、過安檢後衝刺到廣場旁的等候區、等公安放行後再一次衝刺直搗廣場第一排的中心位,總之就是大半夜在北京城中心狂奔,跟數百人爭著最佳的觀賞位置,等到日出時國旗護衛隊會從天安門城樓的正中央出來,義勇軍進行曲奏響,升旗儀式正式開始,真的格外壯觀。其他還有像是體驗澡堂、爬長城、滑雪等等活動,都是在北京很特別的體驗。


五、課程分享

        在一學期的交換期間當中我一共選了三門課,分別是新聞學院的「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心理學院開設的「組織管理心理學」以及創新學院開設的「商品廣告學」。交換生在人大的選課很自由,機制也很友善,他們有自己的選課系統,選到課後會在系統上看到一個微信二維碼,需要掃碼加入課程群,和台北大學的數位學院不一樣,人大每一堂課都會有課程的微信群,所有作業、課程材料和公告都會由老師通過微信群佈達,群組裡面也經常會有學生分享課程相關的文章或問問提供大家討論,課程分組也經常在上面進行。

        十月的中國大陸迎來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日子,也就是國慶,而電影市場也迎來最熱鬧的一個檔期,當時國慶檔的電影中最受矚目的是講述抗美援朝故事的《長津湖》,我修習的商品廣告學課程老師給我們提前安排了四週的作業要為這個電影做行銷,課程上有中國大陸的同學、我和另一個台灣交換生還有一大批的南韓留學生,這樣的組合之於這部電影就十分有意思,課堂的討論上我們彼此交換自己不同的觀點,時而激烈時而平靜的討論,但是能發現大家都很願意尊重彼此、聆聽彼此的想法,也能感覺到不同背景的人們在力圖維持平衡。


六、給學弟妹的建議

        實用技能方面,可以多多熟悉在大陸比較常用上的app如何使用,比如微信、微博、百度和大眾點評,也可以練習簡體字的拼音輸入法,對於搜索資訊或傳訊息時會有一些幫助。

        「理解」與「包容」是我覺得格外重要的工作,我們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環境後會經歷非常多出乎意料且不可控的人與事,時而緊迫麻煩、時而束手無策,有可能撞見保研失利的陌生同學一個人在樓梯間痛哭,也有可能在火車上旁邊坐著支持武力統一的激進份子要和你討論國家大事,也會遇到來自五湖四海、有著完全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們帶著他們的觀點或偏見來認識你,但社會學給予我的訓練和眼界讓我可以冷靜且勇敢的面對這一切,不把他們視作困難,而是一個最直接的觀察機會,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與分析對方的思路和動機,也讓對方有機會更了解我以及我身後的背景,這樣的雙向交流也是在交換中最難能可貴也最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