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三鶯研究

首頁 > 學生表現 > 三鶯研究>2020年研究計畫

【質化】離校的背後?十二年國教下教育人員面對高中職中離生之策略

刊登日期:2021-11-30  
友善列印

研究題目:離校的背後?十二年國教下教育人員面對高中職中離生之策略

學生:吳沂珊

指導教授:陳易甫


研究動機

2014 年,十二年國教的正式實施,不僅開拓了國民教育新紀元,更創造了教育界的新名詞──中途離校。中輟與中離相差一字,意思卻大有不同。過往的中輟,指的是國中小中途輟學;現今的中離,則是指高中職中途離校。



太多的研究專注於中輟,卻少有關於中途離校的探討。這讓我好奇:當這些脫離教育常軌的學生,事實上年齡已達「準成人」的情況下,教育體制與從業人員究竟是如何解讀中離行為?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安置與輔導?政策與實務的落差是否真的能接住這些中離學生?又或者讓這些孩子離開無法提供他們真正需求的教育體制,其實也是一種好的選擇?



由於我希望能探究更多「中離輔導」的真實樣貌,因此最終,我將研究聚焦於「專業角色」與「實務困境」的探討,並結合專業社會學的理論,分別從教師、輔導人員、社工師這三種不同專業的角度,分析他們在面對中離現象時,可能遇見的衝突與兩難。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與滾雪球的方式進行。從學校三級輔導機制的角度出發,將研究對象定為:曾接觸過中離個案的 3 位專業輔導老師(第二級介入性輔導人員)、以及 4 位社工師(第三級處遇性輔導)。


研究結果

若以「專業角色」進行區分,中途離校的輔導近乎仿照國中小中輟制度。其主要執行、推動者,可大致劃分為:初級預防-導師、二級預防-輔導老師、三級預防-社工師及心理師。雖然在制度規範上中輟與中離的處遇方式並無太大區別,但在中離的三級輔導工作中,其分工與流程,卻比中輟少了紀律與強制性,近乎處於三不管地帶,只是讓輔導人員們仿照中輟流程自由心證。


在實際訪談後可以發現,三級輔導工作中的「初級輔導」其實近乎虛設,導師在進行中離通報後,便會直接交由輔導老師接手。導師與輔導老師間的分工,誰要多做一點、誰能少做一些,往往得看雙方之間的關係與默契。


而二級輔導人員們從個人專業的角度出發,習慣以「生涯」的方向思考,在不完全認識三級輔導人員能提供哪些職能的情況下,通常會根據中離學生的調性及未來發展,協助他們進行休學或轉學。然而,直接休學、轉學這兩個在輔導老師眼中看似「最佳解」的選項,站在三級輔導人員的角度來看,卻並非中離學生能得到的最好選擇,若能將二級輔導與三級結合,反倒能提供更多讓中離生與校外資源連結的機會。


此外,在訪談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各級輔導人員皆認為中輟生與中離生,本質上 是有所差異的。高中職學生,是個樣態相對多元而複雜的群體,比起國中小學生,他們相對成熟,其自主性、思考能力也更上了一層樓。面對這些高中職的孩子,不僅制度不再適合繼續複製國中小中輟「強制復學」的辦法,連帶各級輔導人員在進行中離輔導時,也更需要運用同理心,以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尊重這些中離生的想法與決定。


中途離校是個太新的議題,各級輔導人員在進行中離輔導時,都尚未有完整的系統與心力來進行應對。未來政策中,無論是完善中途離校的三級輔導流程、細部規劃專業間的分工,都是可操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