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科技部計畫

首頁 > 學生表現 > 科技部計畫>2019年研究計畫

【質化】傳統文化的「隔代救援」? 以花蓮馬太鞍部落為例

刊登日期:2021-05-03  
友善列印

研究題目:傳統文化的「隔代救援」? 以花蓮馬太鞍部落為例

學生:王禕祺

指導教授:葉欣怡


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

花蓮擁有台灣最多原住民族人口的縣市,而我曾有一年的時間與許多台灣各地原住民族群共學,也因為這個機會讓我有機會與許多馬太鞍的族人互動與交流,其中也發現從他們口述的傳統文化與實際所展現出來的有所出入,也因此讓我想要探究其中的奧秘為何,最重要的是我能夠透過這個研究有各種理由可以回花蓮走走。


我想知道什麼、用什麼理論解釋?

目前原住民文化受到過去政治經濟、外來宗教等因素使得文化流失,加上許多耆老日益凋零,讓文化的傳承更為困難,而目前我所觀察到大多是鼓勵部落青年向長老學習傳統文化,但為何不是由中生代向長老學習再傳承給新生代?是否是政策、經濟、宗教信仰、其他因素導致?我認為原民傳統文化與其所鑲嵌的社會脈絡有著緊密的關係,故對於原民部落的文化傳統與儀式的保存作為,不但採取多因分析也抱持動態的觀點。我想透過研究探討為何馬太鞍族人選擇特定的儀式作為傳承的指標;文化與信仰如何取得平衡;文化傳承是否存在世代差異;何種社會因素影響他們行為。

我的研究觸及極為廣泛的學術面向和領域,包括身分認同、文化、儀式、傳統、宗教、經濟、政府政策、世代差異等。為避免相關討論過於發散,在既有文獻的回顧上,我予以聚焦並區分四個面向,包括對於阿美族部落祭典既有研究的討論;對於文化認同與身分定位既有文獻討論;對於儀式和被發明傳統的討論;以及對於原住民族治理政策既有研究的說明。


走入田野之後發生了什麼?

回花蓮不難、找人牽線不難,難的是牽到的線不理我。從理論走向現實社會後,第一個面臨的困難是要如何找到受訪者以及如何用通俗的語言向受訪者表明來意;接下來是當受訪者願意受訪時,要如何讓受訪者說出想要得知消息又或者是受訪者偏離主題時要如何拉回訪綱、如何追問受訪者更深入的問題都是在研究過程中要不斷思考與調整的。


田野的整理與痛苦

訪談結束後,又會進入到另一個苦難,滿滿的訪談資料和從一堆受訪者的看法中整理出一系列的相似處以及如何用文字展現出來都是需要花時間思考與修飾的,並且要回應文獻以及研究問題,同時也要兼顧整篇文章的架構與邏輯思維。


有人就是好事

找尋受訪者的過程一定會受到許多的拒絕,然而每一次的拒絕都可以讓我思考如何用不同的詞彙表達我們所想要的,而當有人同意受訪時更要把握每一個受訪者的社交網絡,訪談結束後就可以透過受訪者介紹我們另一個受訪者讓我們試著增加受訪人數。只要想著有人願意接受我們訪問就是好事,只要有資料我們就可以進行分析,也能夠過他拓展我們的樣本數。


理論與現實的連結

研究的過程中,我覺得就是不停的在跟理論對話,透過理論以及實證來尋求其中的差異,也可以透過研究試圖勾勒出理論如何在現實生活展現,又或者是通通不一樣,同時從訪談資料梳理出原因為何。


做了一年,發現了 ?

馬太鞍部落在文化傳承上所面臨的困境與難處還是要歸因於傳統文化與外來宗教的拉扯,年長者普遍捍衛自己長久以來所信奉的基督或天主宗教,並且將不違背教義的信念至於所有與文化傳承有關的事物,任何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延續都不應抵觸教義;年輕人則是認為文化傳承面臨到外來宗教時,仍應將文化保存列為優先,過去的文化已經受到台灣各種政權的同化政策所侵蝕,如果不趁現在開始找回傳統,隨著時代進展與資訊傳播的速度,將會使沒有文字可以做為保留依據的原民文化消逝得更快。因此在本研究的案例可以得知,傳統如何被發明與傳承、透過建構論的觀點看出族人對於文化態度與看法的差異、政策如何影響族人們的行動。進一步發現其實馬太鞍部落所面臨到的問題是最根本的兩大認同在競爭,文化優先與信仰優先等兩種價值的選擇。


歡迎大家投稿賺錢

大專生計畫從題目發想到計畫的執行,除了是做研究的訓練外,也能培養我們獨力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整個研究的撰寫與構思都訓練著我們邏輯以及表達能力,在與受訪者接觸時也訓練著我們如何將我們的所學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別人可以快速理解我們想法,進而去理解他、接受他。同時表達的方式以及與人接觸的能力都可以透過大專生計畫有所提升。被別人拒絕的時候要如何調適心態、決定下一次出擊的策略與方式都是可以在日後運用的日常生活中的,簡言之科技部大專生計畫訓練我們與人溝通的能力、執行的能力、獨立工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怎麼樣在一定時間內最有效率的執行專案的能力(成為時間管理大師的第一步)。

附件檔案:  
檔案名稱 檔案大小 檔案格式 刊登日期 檔案下載
傳統文化的「隔代救援」? 以花蓮馬太鞍部落為例 634.86 KB pdf 2021-05-03 檔案下載:傳統文化的「隔代救援」? 以花蓮馬太鞍部落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