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性質:發表會
活動日期:2020.09.24
主角:108學年度修習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之同學
撰稿人:官振蓉
---------------------------------------------------------------------------------------
三鶯地區社會調查成果發表會──顧名思義,就是三峽及鶯歌的社會研究調查,也是大二學生重要的必修課。在學習一年社會學概論後,第一次真正的寫出一個社會學報告,從一開始的提出問題假設、設計問題、參考文獻,到最後分析現象、做出總結,這些步驟都會由教授帶領學生一步步操作。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不容易,尤其是對大二的學生們,畢竟你要設計構想、跑數據、或者做訪談,這些很有可能都是大二學生才第一次體驗到的事情。但這不就是這門課的主旨嗎?希望學生親身參與一個報告的開始至結束。
今年的三鶯研究總共有六個組別,分別有三組質化及三組量化的研究,雖然研究的範圍都圍繞在三峽,但內容從虛擬網路跨越到現實生活,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有人與寵物之間的感情探討,除了在地問題以外,有學生也因應情勢探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及社會信任,。可以看出學生們從各自關心的層面出發,以不同的角度切入三鶯社會進行議題探討。
第一組《遊戲成癮初探—生活滿意度、社會支持之落差與人際關係和遊戲成癮之關聯》,有鑑於網路普及化,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與全球連線,建構一個全新的網路環境,而在此之中,網路遊戲更是人人喜愛的休閒方式,只要小小一台手機或者電腦,就能夠進入虛擬的世界與其它人互動遊玩,甚至可以幫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角色。那是什麼原因造成那麼多人對網路遊戲越來越成癮呢?
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在網路遊戲上獲得的滿足越大、社會支持愈高,會越加沉迷於遊戲帶來的快樂以及新的人際關係。但並非在現實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會沉迷於網路遊戲,網路遊戲帶來一種新型的現實人際關係,大家可能會互相影響一起玩網路遊戲,這樣的現象尤其可以在年輕人之間常常可以看到。原本假設認為男性應該比女性更加容易遊戲成癮,但結果反而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沉迷於遊戲,學生們認為此結果可能跟樣本發放有關。
評論老師戴翠莪教授講評,從報告可以看出學生很用心的準備這次的研究,從出題到自己做完整的分析、到最後的報告,可以看到大家的努力和成長,提出的題目也很有趣,對現代社會而言這的確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但還是有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整體的報告提問較大,沒有聚焦在小範圍去做探討,是蠻可惜的一點。
第二組《大學城興建後的仕紳化-以台北大學三峽校區為例》主要是想要探討仕紳化對三峽校區附近住戶生活帶來的改變,很明顯的北大特區居民的生活型態、環境都跟舊三峽市區有很大的差異,從簡單的外表看來環境煥然一新、都是高樓大廈,相對的物價也上升了,似乎讓此區域的生活因物價困難不少,但除此之外,並非完全沒有好處,北大特區這邊治安良好、有好的生活品質、附近也有完善的醫療資源,是移居的好地方,不少人也選擇在此地退休養老。雖然有物價上升的問題,但大部分的人認為是因為現在台灣經濟狀況的影響。關於三峽的文化保存,有的漸漸興起、有的漸漸沒落,但也有不少地方組織幫忙在地文化復興。整體而言,北大特區的興建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大於負面效應,算是一個不錯的成果。
本系碩士班畢業生陳重安碩士講評,在一開始說到,自己在大二期間開始對三峽產生興趣,所以很高興學弟妹能夠做出這樣的研究,北大特區確實是推動三峽發展的重大推手,該主題檢驗回顧三峽過去二、三十年來是否真正位居民帶來正面影響,尤其是他們所取得的受訪資料,裡頭有許多生活化的事物,是非常珍貴的內容。不過問題意識的部分還可以再更深入,可以對問題有更多的想像、找更多的方式解釋現象而不是被名詞定義給綁架。
第三組《疫情之下資訊和信任對防疫行為影響調查》,該組受到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的影響,回想過去台灣發生過SARS,從中學習慘痛經驗,在這次的疫情的影響下快速頒佈防疫措施,強制民眾戴口罩,使疫情傳染降到最低,才使的現在台灣的情況穩定,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有居高不下的感染人數,維持可以出門工作上學的生活。該組想以SARS跟這次新冠肺炎相比,探討這十六年來,民眾用什麼方式得到資訊、又是如何信任政府這一連串的政策。
研究結果發現,對政府的信任和接收訊息的管道確實和防疫行為相關,對政策的信任和風險感知會直接影響防疫行為,雖然本次的結果可能無法了解民眾對資訊的認知程度,但還是可以得知訊息對防疫的重要性,適當的相信政府政策、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也許能為預防疫情帶來一定的效果。
評論老師張恒豪教授講評,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剛好遇到這個特別的時期,社會上也常常討論關於假新聞的問題,如何辨別資訊在現在看來十分重要。在防疫的期間,很多人會問到「為什麼亞洲的防疫做得那麼好?」,有些人說是因為亞洲人順服、有些人說是信任政府、有些人認為是社會團結力強,不論是哪一種解釋都值得去探討。當然這個研究沒辦法討論那麼大的議題,能夠做出這樣的結果已經相當不錯了。
第四組《寵物飼養情形與死亡態度之關係》,該組的成員歷經飼養寵物的生死,對死亡的價值觀也因此有所變化,也因為現代社會風氣,越來越多人的家裡飼養貓狗寵物,但很少人會對寵物生死是否影響人類對生死的看法做一個探討,因此想要研究當寵物與人越來越親近,是否真的會影響人對死亡的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飼養寵物的態度的確會影響到人對生死的觀念,如果將寵物當成陪伴的對象,會加深對其寵物的死亡恐懼,但如果只是出自憐憫而領養寵物,其死亡恐懼可能不會來的那麼深刻。另一方面,與寵物更親密的主人,對其死亡理性會比與寵物不親密的人來的高。
評論老師張毓芬教授及陳易甫教授講評,看似兩個不相干的主題,但這組做了一個推論式的連結,不論是寵物、或者陪伴動物的存在是否會影響生命意義,這樣一個題目對生命教育課題是十分有幫助的,研究問題也非常有趣。不過在概念化方面做得不夠好,雖然有很好的假設,但在問題設計上出錯,難以回答原本的問題,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第五組《社區中租戶與住戶的社區意識──以北大特區為例》,該組組員在學校旁租屋發現,住戶和住戶之間的互動很少,住戶和租戶之間的聯繫更是少之又少,整個社區互動低落,因此想要藉由這次研究北大社區住戶和租戶之間的關聯。在原本的假設中,他們認為租戶和住戶之間對社區的感知不同,也希望這次的研究能夠幫助北大社區凝聚社區意識,幫助社區的民眾有良好的互動。
研究結果發現,租住戶對參與社區活動的感知不太一樣,但實際上參與社區活動的次數差不多,租戶雖然也是社區的一份子,但還是會認為自己是短期租屋而不會想多參加社區活動。而且不論是租戶或是住戶,都不是影響參與社區活動的主要原因,更多是跟年齡、生活型態和家庭組成相關。
評論老師陳易甫教授講評,初看這是一個蠻有趣的主題,研究對象是異質性高的兩群人,有一個特定環境,也觀察到一個不錯的現象,以研究而言是非常好的開頭,在裡面也談到很多社區意識和社區參與、甚至社會資本,但很可惜的概念化和後面的結論是有些搭不起來,在定義上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想做一個學術性的研究,最好要再更進一步的深究這個議題。
第六組《污名下的交友軟體使用經驗》,現在科技發達,交友方式不再侷限於現實,使用交友軟體也越來越普及化,儘管如此,不少人對交友軟體的觀感不佳,也對其使用者的動機感到疑慮,本次的研究探討為何交友軟體會污名化、以及兩性使用交友軟體經歷差異。
研究發現,女性使用交友軟體所受到的污名化來的比男性以嚴重,女性使用交友軟體的原因多元,不像大部分的男性可能都與發展戀愛關係相關,在交友軟體上的兩性互動也不太一樣,通常為男主動、女主導,不過就算在網路上相談甚歡,通常在與現實碰觸時,都會讓人感到不適和尷尬,反而因為現實的接觸而結束網路上的關係。
評論老師陳易甫教授講評,因為科技進步,人與人相識的方式也受到衝擊改變,現在很多青少年交友的方式已經轉往線上發展,也有可能就是這次報告中提到的交友軟體,這裡面的研究內容對研究青少年人際關係發展很有幫助。不過,主題似乎一開始就認定了交友軟體被污名化,在研究時應該保持一個更開放的態度去討論「交友軟體是否受到污名」,也許也能深入去探討,到底是交友軟體受到污名呢?或者是交友軟體的使用者受到污名?
三鶯地區社會調查成果發表會算是社會系學生第一次自己做出學術性的研究報告成果,其實相當的不容易,畢竟在進入社會學的世界中,以往的教育體制中從未出現過,我們不必親身體驗、或者接觸觀察;每天我們都在觀看社會萬象,卻不一定能夠發現那些可以再做的更好、進行改善的地方,同學們此次發表的內容,以第一次的研究發表而言可圈可點,也展現了這兩年來學生們學習社會學的成果。期待在往後的日子裡,能看到學生們更多元的發展,也能對社會上的種種現象更加細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