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科技部計畫

首頁 > 學生表現 > 科技部計畫>2018年研究計畫

【質化】在中台韓的國家認同之間擺盪??韓國華僑身分認同的社會學考察

刊登日期:2019-10-21  
友善列印

研究題目:在中//韓的國家認同之間擺盪?? 韓國華僑身分認同的社會學考察

學生:王瑜

指導教授:葉欣怡


研究動機

在韓國,有著一群和我們一樣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類韓國人」-- 韓國華僑。他們常自稱為「沒有國家的人」,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不過事實上他們確實不同於僑居其他國家的華僑,在韓國已存在了超過百年,現多已為第三、四代,但他們時至今日仍然持有中華民國國籍,且往往僅擁有單一中華民國國籍。

然而韓國華僑在政治上的處境卻極為尷尬,儘管「名義上」作為中華民國國民,他們卻無法擁有和台灣人民一樣的權利,種種政策常令韓華有股「次等公民」之感。 加上在韓國的政策、社會之中被視為「外人」,這種國家認同上作為「邊緣人」甚至「陌生人」的處境,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什麼會自稱為「沒有國家的人」了。

研究提問

有鑑於台灣目前相關的研究較為缺乏,而本身家庭背景與韓國華僑有著頻繁的接觸,希望藉由此研究,除補足現有的研究資料外,也能讓大眾對於韓國華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並開始重視同樣身為我們國民的這群人其所面臨左右為難的困境。研究問題主要分為兩部分:(一)身處於複雜環境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到韓國華僑的國家認同,他們是如何去調適這當中可能存在的衝突?(二)韓國華僑視中華民國為「祖國」,一心向著台灣,但許多韓華其實根本從未到過台灣,這種對中華民國特殊的情感是從何而來、如何被建構、又隨著環境變遷面對哪些挑戰?

研究方法

不同於現有的文章資料大多聚焦於老一輩韓國華僑,考量到整體政治與社會環境和互動關係的變化,本研究以新一代韓華為中心,透過文本分析、實際觀察及深入訪談的方式,同時帶入記憶研究取徑的理論觀點進行研究,梳理出以下幾點研究發現:韓華僑學校中的「小台灣」、選擇華僑學校背後之因素、身處在韓國社會中所碰撞出的火花、在國家間認同的擺盪及其發展出的一套策略。

研究發現

韓華從小進入就讀華僑學校就讀,他們在校內接受中華民國/台灣式的正規教育,而學校透過校園布置、慶祝活動、課程安排等面向打造了一個「小台灣」社會,並且在校內制度上也能窺知學校將中華民國視為其「祖國」(motherland),就如同記憶研究所提及的,韓華學生們在華僑學校中,除了被動地吸收台灣的教育知識外,學校所營造的環境和舉辦的活動也讓學生親身參與「記憶工程」,因此對於台灣會有熟悉及親近感,有些學生就算從沒到過台灣,對於中華民國卻有著特殊的情感與想像。

然而對於韓華來說,華僑學校並不是唯一選擇,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進入華僑學校就讀,背後影響的因素我們能夠發現和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大致分為兩部分原因,一為中文學習,二為文化認知學習,希望學習中華文化,受台灣式教育也是其中一項選擇華僑學校的動機。「華僑學校出身」似乎也可以視為韓華間的一種身分象徵,,「就讀華僑學校」就成為了一項身分傳承的指標。

再者,由於社會變遷,隨著華僑村落這層「保護網」的消失,韓華們開始融入韓國社會,與韓國社會接觸愈發頻繁,現今表面上雖看來與韓國人無異,但細究其中的互動,仍然存在著差別,本研究透過實際觀察及訪談整理出兩大層面,一為語言層面,二為文化思想層面。華僑學校的環境能讓韓華們很容易產生連結,大部分學生平時所接觸的也同樣皆為華僑,學校即扮演了華僑間凝聚力的媒介,可以將其視為現今的「華僑聚落」。

附件檔案:  
檔案名稱 檔案大小 檔案格式 刊登日期 檔案下載
在中台韓的國家認同之間擺盪-韓國華僑身分認同的社會學考察 431.58 KB pdf 2019-10-21 檔案下載:在中台韓的國家認同之間擺盪-韓國華僑身分認同的社會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