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學生成果

首頁 > 學生表現 > 學生成果>交換經驗分享談

陳琦玓(交換學校: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刊登日期:2018-02-01  
友善列印

交換時間:20179 - 20182月 (106學年度上學期)

交換學校:中國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申請動機

回想一開始的申請動機,只是臨時起意、想離開此地,去北方過過寒冷的生活,僅此而已。赴外交換的申請手續需在前一個學年辦理,意即,大三上的交換要在大二上就開始申請(以此類推);若是在出國的前一學期申請(大三上申請大三下的交換),就只能等第一批的申請同學確定後,有剩餘的名額才會開放,選擇可能會較少。需準備的文件、流程在國際事務處的網站中都有清楚的說明,不過,要衷心的給個小建議:面試結束到正式收到對方學校的邀請函/通知書之前,要「積極主動」並且「彬彬有禮」的向國際事務處的承辦人員確定進度、對方學校是否有寄送相關資料或是需要提供體檢/其他資料,否則很容易錯過時間,事後會有許多麻煩的補件程序。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的黨校,在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的旁邊,生活機能非常的好,周邊有許多大學。由於人大是黨校,學校中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可以觀察:有些中國同學會想要考公職(人大是公務員的搖籃),就必須入黨,常常寫一些很儀式性的紅色作文,有機會可以偷看一下、學校裡及週邊有很多中共式威武的標語「擼起袖子加油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中心的黨中央........」、整個學校的硬體設備也很紅,對,就是紅色的建築物、紅色的學生證等等;不過我很幸運,遇到的老師及同學都非常的友善,很尊重我是台灣人,不會和我談論敏感的話題、拿我的國籍開玩笑,都很自然地和我相處,帶我嚐遍道地的北京小吃。由於是黨校,所以學校裡有很多的資源,食堂有補助所以平常在學校裡的伙食費不高、不定時會有演講、交流活動,甚至是免費的省外旅遊等;在人大的交換生都會有一位學伴,會盡力提供學校的各式資訊給我們,也可以詢問學伴哪裡可以得知最新訊息。


北京生活

在北方的生活很不一樣,由於氣候的差異(尤其是冬天),所以吃的、用的東西都需要重新適應。秋天有許多的水果,柑橘類、各式各樣的梨子都很多汁、很香甜;由於北京離內蒙古並不太遠,許多餐廳都有提供放牧的羊肉,真的沒有羶味!涮羊肉必吃!而且北京有許多的回民(伊斯蘭教徒),清真餐廳中也有各式的羊料理可以嚐嚐。到了冬天,綠色蔬菜比較少,多是大白菜,比較無聊一點。因為北京並不臨海,所以通常只能吃到河鮮(河裡的魚、蝦),如果喜歡吃海鮮的話,只能偶爾到日本料理解個癮,價位通常較高。另外,北京相當的乾燥,所以乳液、保濕保養品用得很兇;冬天會到零下5,6度,晚上甚至是零下10度,保暖衣物要很充足,不過室內都有暖氣,所以需要洋蔥式的穿法,進到室內只需一件薄長袖,但走出室外就必須裹得緊緊的。但由於乾燥的氣候,所以並不一定每個冬天都會下雪,若有幸遇到,下了雪的故宮非常美麗!


「中國」,聽「臺灣」

由於台灣和中國特殊的關係,所以在台灣我們時常「聽說」中國......,而中國人們也常「聽說」台灣......,雙方對彼此有很多的好奇,當我真的開始在北京展開生活、在中國其他地方旅行時,我才有機會認真地深入的認識「一部分」的庶民生活,也許我的體驗、反思並不會在前一位或是後一位探險者身上有相似的感觸,但希望透過這些分享,可以使得「到中國交換」的生活有想像的依據。


關於理解

理解,是我在交換生活中最大的收穫之一;雖然很老套,好像不用去到三千多公里外去學習,但是真的遇到的時候,才知道同理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在北京的大馬路上,常常要閃躲大爺/大媽(但是前者居多)隨口吐的痰,一開始,我覺得超級崩潰,打從心底厭惡那些大爺,但是在10月的時候,我到內蒙古旅遊時,我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慣——在中國的農村還保存著許多大面積的農田,只有主要幹道是完整的柏油路,其他的支線、小巷弄或是產業道路多是沒有定期保養而坑坑疤疤、塵土飛揚的水泥路,或甚至沒有鋪柏油,就是泥土路,而北方的空氣很乾燥,品質也很差,吸入這些細小的粉塵後,喉嚨會很不舒服,也常會有痰;在那些農村中,可以隨口將痰啐在地上,因為泥地很快地就可以將穢物吸收、掩蓋,但是當這一些大爺們進到城市中當農民工時,沒有受過太多正式教育的他們,從來沒人跟他們說柏油路不會掩蓋口水和痰,這樣的東西一落地就是會留在那裡,並且造成病()菌的擴散。這樣的習慣,跟著他們20,30年甚至更久,是他們從小到大的慣性動作,在農村中使用衛生紙是需要成本的,直接回歸自然是最快的,所以大爺們也不知道咳嗽之後可以將痰包在衛生紙中,他們以為痰本來就是吐在地上的。雖然我還是不喜歡這樣的行為,但是我能夠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我可以不責怪他們,可以自己靈活一點閃避,可以有多一點的包容;我開始知道,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歷程,當我們有不同的經驗時,不要那麼快的讚美/批評個人,試著去聽一聽、看一看她/他的成長過程,試著去推敲是什麼原因而有這個結果。這是社會學帶給我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遇到文化衝擊,有許多需要重新適應的地方,當遇到和自己原本的生活模式不同的習慣時,當下會有情緒性的直覺反應,但我們更能脫離那些情緒,試圖去觀察、用有邏輯的方式去推敲,掌握文化形成的脈絡,理解其他人是用什麼方式「過生活」或是「求生存」。

另一次深刻的經驗是1月份在西安的旅行:深冬的西安非常寒冷、很晚才天亮,當天早上我7點多離開民宿前往機場大巴市區站,用手機叫了滴滴(中國版Uber),但是一走到路上,就有蜂擁而至的計程車司機朝我走來,問我要不要搭車,好不容易找到我叫的車,趕快上車。心神未寧就到了機場大巴站,行李都還沒拿完,就有好心的小哥來跟我說「快點,這台車再五分鐘要發了」,還好心的幫我拉行李箱,接著問我搭幾點的飛機?我說了時間後,他斬釘截鐵的跟我說,這個大巴車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到機場,一定會來不及上飛機。但我想了一想,出發前我再三確認過抓的時間綽綽有餘,絕對不會來不及......,接著又有許多位小哥從其他地方「熱心」的湊過來,問我要去哪、搭哪個航班等等,但最終都是說「妳搭大巴要來不及了」,然後7,8個人團團將我圍住,開始跟我說你最好搭我們的車、這大巴車多麽不可靠......我一心想著怎麼可能來不及呢?於是想到售票亭確認大巴行駛到機場的時間,但是我被那麼多人圍住根本無法離開,心急如焚的我只好把行李留在原地找一個縫隙鑽出去(真的是用鑽的...),終於逃到售票亭前,跟售票員確認大巴到機場最多僅需90分鐘,而再10分鐘後即會發車,看著手錶再算一次時間,確認是沒有問題的啊!正準備買票時,又有一個小哥湊到我旁邊說,「要不我們直接拼一台車到機場吧?」我搖搖頭,買了票回頭看我的行李,幸好還在,但是那一群男士們還站在那,我拿了行李準備上大巴車時,他們(包括後來要跟我拼車的那位)非常非常兇狠的朝著我大喊:妳一定會搭不上飛機!我頭也不回的上了大巴,戴上耳機,身心俱疲。冷靜下來後,我開始想,為什麼他們要用這麼不道德的方式賺錢呢?而且不只這一次,在西安旅行的途中,我也遇到了許多「黑車」用盡各式各樣的方式在招攬觀光客。

西安的冬季會下雪、地底下住著許多古代的皇親國戚,農地常被收歸國有進行考古,也很難進行完整的土地規劃,還有一些因為古代皇帝在陵寢中置入有毒的物質而使得土地無發耕種,所以觀光成為西安最主要的產業,但是博物館、展演的門票收入和完善的接駁車系統都是政府所有,小攤販也被規定在某幾個特定區域,作為陝西省的省會,西安城市中的就業人口供給遠遠大於需求,迫於生存,就出現了黑車攬客的現象,可以從穿著及口音知道,這些黑車司機應該都是從農村進到城市來打工的。西安沒有對車輛的管制,在中國買國產車的成本也不高,或是很容易買到便宜的二手車,幾乎每個家戶都有車,所以這樣的生意入門門檻低,只要有人上鉤,他們就能大撈一筆。雖然我遇上的事可以算是某種詐騙,但是我更願意將之視為不道德的行為,少一些譴責,畢竟要遇上外地來的年輕女性、獨自一人,看起來很好說服的機會並不多,他們在追求的,就只是身為人很基本的需求—溫飽而已。

理解是包容的前一步,當我們能夠理解事件發生、舉動行為背後的原因時,才有可能包容彼此的不同。我想,打開社會學之眼,並不是讓我們成為一隻「鬥雞」,當然,很多時候,仍然必須要站起來大聲說話,才能促使改變;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面對的是和我們一樣的「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更溫柔的方式互相認識,也才有機會讓我們看見更多生活的可能。


交換時拍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