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三鶯研究

首頁 > 學生表現 > 三鶯研究>系友分享

潘靜宜:社會學讓我更了解自己

刊登日期:2013-07-01  
友善列印

作者:潘靜宜/2013

學歷:台北大學社會系畢業

目前:任職於財團法人崔媽媽基金會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大一新生對於社會學這門學問還懵懵懂懂,還是大部份的人都是懷抱著對社會學的熱情而來的,我只能說我是懷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踏進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的,高中的時候其實對社會學沒有太多認知,只是覺得這門學問應該能將我訓練成一個具有獨立視野的人,於是我選擇了這個系。

大一時被社會學和社會統計苦苦折磨了一番,開始學習分析社會現象,經常和同學半夜寫不出作業,一起討論到日出再一起去吃早餐,或是窩在宿舍的洗衣場一起聊著生涯規畫、社會上又發生了哪些狗屁倒灶的事情、社會學給了我們哪些啟發。大二繼續被研究法和思想史的課程追殺,而我當時也加入了系學會,腦力和體力被徹底壓榨的一段時期,白天忙著上課、辦活動,晚上則是追著受訪者屁股後面跑,大二上在三峽進行質化研究,學會找各方資源來討論我們主題,透過當地里長、地方鎮治、過往的研究、社區大學,下學期則是執行量化問卷,從設計問卷、發放問卷、訪談及分析,那一整年雖然辛苦,但是收穫良多。到了大三大四沒有必修課了,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旨趣選修有興趣的課程,去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四年這樣下來,從課外活動和課程的訓練,我學到了危機處理、分析現況、練習把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團隊的分工合作以及溝通的技巧,這些東西或許乍看之下會覺得沒什麼,但這些軟實力在我進入職場之後對我幫助很大,也是讓自己變得特別的地方,非常慶幸自己在大學時期有被磨練到這些能力。

除了課外活動和系上的課程,還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系上同學組了異議性社團「翻牆社」,大二的時候因為關心反國光石化的運動才開始關心社會議題,讓我了解到每個人應該要跳出自己的框框,對周圍和社會所發生的事情多一點關心,過程雖然很困難,但非常有趣,也因為幾次串連發聲的經驗了解到自己是可以做很多事的,遭遇挫折的時候,系上老師也給了很多誠懇的建議。

我也常利用寒暑假參與很多營隊,大部份都是不用收費的,由於我對於人和空間的互動很感興趣,會特別參加跟這類議題有關的營隊,可以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而且幾乎大家都會說念社會學的人都很敏銳,溝通的時候可以試著練習從社會學觀點出發,給予其他專業人員不一樣的思維。而大四上學期,正值生涯規劃的轉捩點,要考研究所或是就業了,最後決定就業,因為覺得一直待在學校這個舒適的環境對自己不太好,沒什麼挑戰性,於是開始思考如果我要就業的話,那我可以做些什麼,後來決定從非營利組織來試試看,一來沒有離社會關懷的路太遠,二來可以繼續深耕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為這個社會做更多的事,於是到了崔媽媽基金會政策研發部工作。

想想過去,真的沒有空白的時候,過得很充實,現在只會後悔會不會當初不夠盡力,也想告訴學弟妹,大學時期是很奢侈的一段時光,有時間也可以很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就勇敢去試吧,用力的填滿每個空檔就對了,自己想走的路一定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