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系友分享

首頁 > 學生表現 > 系友分享>系友分享

胡伯維:我的故事,你的未來?

刊登日期:2012-08-01  
友善列印

作者:胡伯維/2012

學歷:台北大學社會系畢業

目前: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給新生的話,好像要特地選用「過來人」身分來說些:自己後悔什麼、什麼超重要、什麼別煩惱之類的耳提面命。但即使現在社會科學蓬勃發展,能夠解釋個人行為或是社會現象的研究,在那些可以具體轉化為操控的變因,也不會超過百分之四十。換句話說,你為何會進入北大社會系,並不只是單靠學測或指考成績從數字的表面就足以審判。試想想看考前的日子,你跟誰在鬼混、跟誰在一起奮鬥;再想想你當初選組過程的考量,哪些理由左右了你的抉擇;再更擴大一點,如果今日的升學管道從筆考改成單純的申請呢?原看似全由成績決定一切的升學,其實背後也是一連串的選擇和機遇的過程。當你開始接觸社會科學後,這宏觀的世界、或是你處在的四周,同樣的環境卻會變得,你將學會一套系統、工具去探索平凡不起眼中,背後的真實。所以,在下面我仍舊想告訴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跨領域的學習。

我想「領域」的定義是學科分工、學習場域。首先,在跨學科的學習上,「社會學」的訓練剛好坐落於「社會科學」的中心。原因是重視「研究方法」的技法養成,因此你可以有機會學習到田野觀察以及量化調查方法,讓你在解釋社會現象時不僅能有邏輯性、也能在經驗資料找到證據證實你的邏輯推論,你會發現同時強調兩者(邏輯性、經驗研究)是社會學在大學部有別於其他學科的訓練。另外,廣大的社會現象從國家形成至人際關係皆是社會學的焦點所在,因此相當容易會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其它學科也討論、甚至主宰的領域。但是,因為學科分工的關係,社會學幾乎已失去討論經濟現象的能力,然而經濟邏輯的解釋途徑卻是你每日都要面對的。所以,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選擇其它社會科學的培養(尤其是經濟學),將會充實你的學習版圖。

相信你心中或許有雙主修、輔系打算。未來總可以看到很多人塞滿課表、瘋狂選修那些所謂很「實用」的課程。我認為合理的大學課程安排應該可以排進1520學分,其餘的時間是用來其它的活動,從事不同場域間的學習:閱讀、休閒、參與公眾活動等等;沒有留下時間給自己閱讀、反思、寫作的學習,將難以達到大學教育所謂「獨立思考」的訓練。另外,在「實用」課程上,你應先考慮這些類似「技職訓練」的課程有需要在這黃金的四年學習嗎?是否你能在未來勞力市場上就能迅速熟練,抑或是這樣的技術很容易就被取代或淘汰?四年來我選課的準則多是以能夠帶引、啟發思考的老師為主,因此我不特定受限於要修完雙輔的規定、學習的對象也相當豐富。

當我從各系所比較、認識後,下定決心繼續投入社會學的研究。升大四的暑假一邊準備約在10月左右的推甄,通常包含了要申請資料與筆試。另一邊則是在系上老師的鼓勵下,開始尋覓國外的研究所。在考量系所師資、擅長領域、準備時間、英文檢定、學費等因素下,我決定選擇以「香港科技大學」的「社會科學部」做為碩士班的目標,之後博士班的培育則是暫定於美國。因此,我在10月至11月左右推甄上清大社研所之後,我便可以安心準備英文檢定的考試、以及收集相關的升學資料。但因為國外研究所多重視的是研究潛能與相關經驗(TARA、著作出版或發表等等),因此我在大四下學期,利用四年大學中學分數最少的空檔,至「中研院社會所」擔任研究助理,除了累積經驗外,一邊能夠跟老師一起做研究,看見整個研究計畫的起始,文章發表後如何回應和修正、在田野訪談中的自我收穫與成長。從「做中學」的過程裡再次挑戰自己是否真的對科學研究有相當的興趣。

期望你也可以找到你的興趣。回首來時路,勇敢追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