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隅

三鶯研究

首頁 > 學生表現 > 三鶯研究>系友分享

張學誠:一些雜唸與碎嘴

刊登日期:2012-07-01  
友善列印

作者:張學誠/2012

學歷:台北大學社會系畢業


我並不喜歡臺北大學,但我很喜歡社會學系。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科、知識的質地相對溫柔又不失其理性;另一方面是對話空間、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開放與多元。

社會學是一個廣泛性的知識領域,從醫療、宗教、文化、性別、媒體、教育,幾乎只要是地表上人類社會所發生的任何狀態,都可以是討論、想像、思索的課題。我們可能會覺得醫師、老師說的話比較有份量,但卻忽略了「專業權威」背後是如何「被社會建構」的。多數人認為「窮人」都會歸因於個人不努力,但社會學的觀點卻會認為,有許多人是受到其所處的環境脈絡所宰制。

我喜歡社會學的原因,正是因為他的知識相對廣泛,視角更加宏觀,這可以讓我們好好的在大學四年,探索這個世界。當我們學得愈多,才發現自己對於我們所居處的社會,及我們自身,是如此地陌生與疏離。

我和許多人一樣,並沒有特別的目的就來到這裡,意即隨著一張志願卡莫名其妙地被「發配」到三峽邊疆。但這四年的學習過程,社會學有時候很無聊、讓人痛苦,有時候卻相當有趣、讓人覺得很過癮。這幾年我得到一個體悟:我認為在把自己「工具化」前,應該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或著至少認識一下我們到底是「誰」。過去的中學教育,阻塞了我們對於體制外知識領域的探索的胃口,我們都了解康德曾說過:「人即目的,不是工具」。我認為社會學系的養成教育,算是非常好的的博雅教育,開放的思辯空間,也是讓我們未來「學以致用」的重點,怎麼說呢?因為事實上,世界上百百種職業,不可能每種職業都有相對應的科系,有蠻大比例的職業技能都是在職場上開始學習。大學要培養的,應是快速吸收新知與思考分析的能力。

資料搜集、處理、分析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社會學專業訓練,同時也是社會系學生的優勢之一。它可能沒辦法幫助我們培養所謂的「職業技能」,若擔心缺乏職能,可以透過雙主修輔系,或是往學士後的領域努力。另一方面,有許多外系的老師對於社會系學生所做的報告都讚賞有加。我們很難想像,許多科系的申論考題,仍然一味強調要背誦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但世界上很少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而社會系相對自由度大,並不會特別強調套裝的、SOP的、不斷複製的報告模式,若能夠試著用社會學的角度,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力,輔以背後所支撐的實證資料,所呈現出來的「觀點」,更是社會系學生要脫穎而出最重要的利器。

唸社會學系並不會讓你的大學生活過的比別人精彩,反而有可能更無趣。台北大學是一間與世隔絕、相對封閉的小學校,要在大學階段過的充實,得取決於自己如何與外面的世界對話,而非被動仰賴學校所餵食的資源。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才能知道其它大學生他們是如何積極的在經營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過去曾經在八里療養院、花蓮五味屋、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單位實習或工讀,對我而言都是收獲甚豐的學習經驗。而近日參與外交部所舉辦的研習營,許多年紀比我小的大學生,許多曾代表台灣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締約國締約大會,在墨西哥坎昆、南非等地所舉辦的COP151617;也有曾至緬甸、寮國、埃及等國家旅行、文化學習,或是赴聖露西亞、史瓦濟蘭等國擔任外交青年大使。他們的經驗都讓我望塵莫及與驚嘆,而我發現,那些經歷豐富的大學生,他們的能力不見得特別突出,但是經營生活的態度與積極性卻令人激賞,我相信這是學弟妹有辦法做到的。近年開始的「社會實踐計畫」,從家族史書寫、出國旅行做跨文化的比較,到非政府組織實習、組織運動推動改革、參與社區營造,都可以獲得補助,這是其它科系學生不會有的資源,可以好好利用及珍惜。

大學只會有一次(沒意外的話),也是最有理想性格的人生階段。我想「社會學」和「賺大錢」應無顯著正相關,但可以讓我們學習活得更像一個「人」,當我們同意這個價值,社會學是冷門或是熱門,其實似乎也不重要了。

我們受制於社會生活,同時也形塑了社會的樣貌,不要忽略自己的能動性,每一個微小的改變,都有可能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綠芽(當然也要小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糟)。

(備註:若以台大為例,社會系是台大學生選擇輔系雙修人數第二名的科系,社會學在外面的世界其實頗受歡迎,許多非社會學背景的人也都能以基礎的社會學知識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