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峽居民組成的變遷
三峽正逐漸成為移民集居的地方,至今年(2009年)為止,新移入的人口已經成為整個三峽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這一頁當中,我們以調查所得的資料來評估,這些新移入人口對於原本的三峽 地區可能造成什麼樣的改變?深入了解這個部分,可以對三峽地區當前的狀況以及未來的前景有一個更正確的掌握。
三峽居民在近幾年當中一定都能普遍感受到有許多人口不斷地移入。目前三峽人口當中,到底有多少人口是新移入的?如果我們把受訪者中自認是從外地移入的人當作是移入人口,則在我們將近一千位居民的樣本當中,我們發現有49%是移入的三峽居民 ,另有51%則是世居三峽的人。這兩者已經接近相等了。
現住人口中有半數是新移入的人。我們一定想知道,這些人是甚麼時候搬來的?從那裡搬來?這些人有沒有甚麼特性等等?以下,我們根據問卷資料,分別回答這些問題,並將移入人口的一些特性與世居三峽的居民作一比較,藉以了解三峽地區可能因移入人口而發生的變化。
我們另外還統計出移入的居民搬到三峽的時間,並將整體的情況畫出上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口其實自民國五十年以前就一直持續地移入,但從民國八○年左右,移入的情況急速 地增多。目前新移入的三峽居民有將近77%(即八成左右)是民國八○年左右以後才移入的。新移入的三峽居民為三峽帶來了龐大的生力軍,成為日後共同建設三峽的重要力量。
我們另外也做了一個新移入人口所來自的地區。北基宜地區是移入人口最主要的地帶,有45%的新居民是從那裡搬來的;桃竹苗則是第二個重要地帶,有近16%。以上這兩類新居民就佔了所有新移入居民的62%左右 ,同時這兩個地帶也離三峽最近。
從雲嘉南地區移入的也不少,和桃竹苗相近,約有15%;其次則是中彰投和高高屏。花東地區及外島也有4.5%;其他類則主要是來從國外移入的朋友,數字也已經不少,有3.5%了。目前三峽的居民已經可謂是全臺乃至於國外人士匯集的地方,他們都在此成為三峽的居民。
上圖中各區之上的數字分別代表世居人口的百分比和移入人口的百分比。以林園區為例,世居的居民中有11.9%住在林園區,而移入人口中則有4.6%是住在林園區。新移入的居民與原居民的居住情況有沒有各自特別集中的地帶?由上圖來看,世居與移入的人口基本上沒有這種清楚的劃分。 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原有人口在林園區、近郊區、密集區和高密集區的分佈大約是12%、11%、44%和33%;而移入人口則為5%、7%、58%和31%。相對於原有世居人口,新移入的居民較少住在林園區、近郊區,較多住在密集區;另外在高密集區的百分比則比世居人口略少,但相差不多。(區域的劃分請參閱三峽鎮居民的居住區域分佈).
世居於此的民眾與新移入的民眾在教育程度的分佈上相差不多。 兩者教育程度為高中程度的最多,左邊的國初中程度者則以世居的居民略多,而國小程度的則略小,但在統計上這三類並沒有明顯差異。右邊的部分,世居的大學畢業生顯著的多,但專科與研究所的人則是新移入的為顯著地多。 若以平均教育年數來作這兩類人的統計檢定,加加減減後,世居的與新移入的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基本上是相同的。
職業分類原來比較複雜,為了使整個圖能夠簡化,我們將職業的歸類簡單化並製作成上圖。由上圖的比例可看出,世居三峽民眾與後來移居三峽的新居民兩者在職業分佈上大致是差不多的,唯一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的是世居於此的民眾在業主的這一類中比較多。 按照這裡的歸類,業主包含了自營的商人和自耕的農業業主。雖然三峽在八○年代以後湧入了許多新移入的人口,但整體來說,對三峽本地的職業結構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生意人與農作是比較有在地性的行業 。因此,世居的居民只有在這一類比移人的人顯著的多。
世居與移入兩種居民在收入的分佈上相差不大,平均月收入的百分比都沒有顯著差異,只有一類例外。移入居民中月入12萬以上的百分比稍多於世居民眾的百分比,整個圖所顯示的差異分佈也只有在這一點上有顯著的差異。有一些收入較豐的人移入,但這類人數並不多,一方面他們可以替三峽帶來一些財富,但另一方面則不至於改變三峽原有的財富結構。
籍貫的分佈在加入了移入人口之後,的確對三峽居民的籍貫組成產生了一些變化。在三峽原有的居民當中,原來閩南籍比全臺的百分比要高,其他的則要來的少;新移入的 人口當中,則是閩南的百分比較少,而客家、外省、原住民的百分比都顯著的多於原來世居人口的百分比。現今三峽居民整體仍以閩南人居多,但整體的百分比已經和全臺灣的四大族群的百分比相近了。這也使得三峽在族群的分佈上成為一個全臺灣人口的縮影。